排气管上呼吸的城市


黄海懿

 

出租车里,看看前面塞得满满的车流和不变的红灯,我叹口气问:“北京多少辆车了?”

 

“得有270万辆了吧”,司机说。

 

“还没到300万辆吗?”

 

“这回车降价了,估计再过几个月就有了,司机看看窗外,说:这车一多,油就涨价,现在这油比吃的油都贵

 

“哦”,我听着稀罕,“真这样?”

 

“可不是嘛。你算算那色拉油也就30多元一桶,10斤,一斤就3块钱吧。这汽油5块钱1.4斤吧,每斤得三块多”。

 

那咱这车能用色拉油吗?”

 

司机乐了:“这俩东西可完全不一样”。

 

“你说咱们国家干嘛非发展汽车呢?人家国外一听说中国要发展汽车了,都来赌石油涨价”,我想起陈久霖玩期货把石油价格做反了的事。

 

司机说:“人家老美把中国算得准准的,知道你发展汽车,就控制油价,现在的石油基本都在受老美控制呢”。

 

中国人这么多,咱们要是发展电动自行车多好,人手一辆,就这路况,也不比汽车慢多少吧~”

 

司机想了想:“是不是这涉及到形象问题,感觉中国汽车少净是自行车的话,好象面子上有点说不过去,是不是显咱落后了。汽车多了,感觉咱们也先进了”。

 

其实想想,发展电动自行车好像也没那么行不通。记得早前有一篇文章是写经济事件大多发自偶然的,而且这种偶然出现后通常都会发展一段,如果缺少遏制,它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停止,而是自我加强形成系统,比如汽油车的出现。

 

以前是以蒸汽车为主的,不过在1895年在芝加哥举办的不用马匹的客车比赛上。一辆汽油驱动车成为了获胜者,由此开始了汽油车的大发展时代。虽然如果蒸汽车当初能得到推广,它的效果也许会比汽油车还好,足够称得上是清洁能源,但也就因为一场比赛,蒸汽车整整落后了四十年。

 

有趣的是,汽油车流行后,那些路上供马车马匹的饮水槽似乎也在一夜之间消失了。(《二十二条商规》:偶然导致的经济趋势http://www.rdebook.com/SerialForm_article.asp?sfid=21 李克宁 译)

 

想想看,如果北京电动自行车开始流行的话,电池问题似乎也很容易解决。象汽油车受油的限制,于是路边随处可见加油站,车就可以随处跑了。哪天发展电动自行车了,也许路边能有一些出租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店,也许还有品牌的,摆着充好了的电池,一块换一块,这样不是电动自行车也能跑得很远了……

 

想到电池,我不禁问司机:“听人大代表说,电动自行车的污染比汽车大

 

司机乐了:“这就胡说了,电动自行车能有多少污染,顶多最后一块电池怎么处理。这汽车,只要在开,就有污染。你甭听他们说什么欧三欧四的,再怎么弄,这汽车是一边走一边喷。等捱到报废,喷了十几年,这污染肯定比一块电池大了去了。”

 

司机指着前面汽车的后屁股说:“你看看,那些汽油烧的废物都去哪了?全都喷到空气里了。你喷我也喷,全城几百万辆车,咱们就是贴在排气管上呼吸呢”。

 

我看着窗外,试图找找雨后的云彩或是彩虹什么的。一场暴雨过后,天气凉爽了许多,只是还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各处又都是雾雾昭昭的了。

 

北京城的上空,不知何时开始,难以寻到漂浮的云朵,换为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