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疯狂“种博客”和农民种菜过剩问题


谈网络疯狂“种博客”和农民种菜过剩问题

——对博客业发展的六个思路

传媒新思路  戴天岩

 

(据《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文章,敬请读者在博客浏览和网上订阅文章)

根据《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2005-2006年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方兴东、张笑容 著):“至2005年底,中国博客规模已经达到1600万,美国博客规模达到6000万,德国博客规模突破400万,全球博客总规模突破1亿”。报告提及:“截止200511月底,中国博客服务商已达到658家,注册用户超过千人的服务商达到了330家,博客站点达到3682万个。”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的统计,截止20057月底中国的博客用户数为500万户。

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做出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7):一、网民人数。1.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2.专线上网网民人数2860万人,拨号上网网民人数4750万人,宽带上网网民人数7700万人。3.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约为1300万人。4.除计算机和手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PDA、信息家电)上网的网民人数约为98。二、上网计算机数:1.上网计算机总数约为5450万台。2.按上网方式划分,专线上网计算机数625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2010台,宽带上网计算机数2815台。

由以上两组数据观察,中国平均3.3个网民就拥有1个博客站点(3.3=12300/3682),每1.5台上网计算机就有1个博客站点(1.5=5450/3682)。由此,我想到中国的总人口13亿(截止2005111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农民人口约为9亿,粗略推算,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69.2%中国博客用户占网民总数的4%,博客站点占网民总数的29.9%。于是,就有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博客将保持高速的增长,然而,也不能不让担心,“种”那么多的博客,除了博客主自己浏览,还有多少其他人能够看得到?

中国的跟风和从众心理很厉害,我想起了家乡的农民种菜,农村有的乡镇规划是种辣椒或者土豆,有的是农民自主种西红柿(我家乡是有名的西红柿村庄),于是,出现辣椒卖到8分钱一斤的现象,也甚至出现大量销毁蔬菜的做法(因为猪等牲口也不喜欢总吃蔬菜,后来乡镇领导学乖了,再也不这样大片的强行规划了),原因很简单,在本市(地市级区域)内,这种普及性种蔬菜做法很普遍,家家过剩、县县过剩,新鲜蔬菜外销也很困难(保鲜技术和运输成本都很高),这就是蔬菜种植的“同质化”现象,要知道中国有9亿的农民,如果发动起来,是很了不得的,蔬菜无疑只有过剩了,供过于求,价格也就必然下跌。回过头来看博客的现象,平均3.3个网民就拥有1个博客站点,每1.5台上网计算机就有1个博客站点,所以,《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在这里说是“种博客”,而不是“养博客”(一般人长期去写、去维护、并且对外界交流、形成专业化,形成一定的点击率和浏览量,也才能称为“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叫“养”),专业化博客、原创作品博客很少,大多博客是转载、交友、色情、搞怪、记流水帐,个人博客站点的点击率很低,仅有的一点点击次数可能还是自己重复登录博客的积累(只是自己并不一定知道,博客门户一定很清楚),博客无疑已经陷入了农民种菜过剩的境地。“种”那么多的博客,谁看?(意为:谁需求、谁买)其实,大部分博客都是虚荣、虚假和泡沫(尽管几乎没有人认同这个观点),只要我是网民,我就应该有个博客,反正空间和服务都是免费的,再说,别人有博客,我也得有,否则,也显得太不时尚了。这种从众心理非常盛行,甚至一个人“种”了好几处博客,那要花多少时间去维护啊?又需要花多少时间去写博啊?如果没有时间去写博和维护,那所谓的博客只能是丢荒,只能是草地“放羊”了(特别是1用户注册太多的博客站点,这个现象就更明显了),因为大部分的白领、蓝领阶层是不太有时间写博,农民和下岗工人估计也没有这个机会,剩下的就只有自由职业人和学生了。

谈到网络疯狂“种博客”,不油然,想起农民种菜的目的:一、可以自己食用,节约长期到集市买菜成本;二、把菜拿到集市销售,赚取零用钱或者形成创收机制;三、辅助用于喂养牲口,间接用于创收和搞活多种经营。但疯狂“种博客”是为了什么?《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认为,可能有四个目的:一、个人展示和交际的需要,也就是人际网和圈子发展的需要;二、追求免费服务和博客商(博客网站)误导宣传所致;三、写作的兴趣和个性张扬,即希望名声在外;四、有一种网络和精神的归属感,正如网络结婚一样,虚拟的博客也能够寄托精神的满足和心理安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心理压力增加的时候,更是如此。

疯狂“种博客”的背后,也不得不令人担心,这就是我们对行业赢利模式的探索至今还不成功,并没有很好的赢利模式和利润来支撑博客业的成长,特别是针对博客站点和博客用户而言,能否永远的写下去呢?真的有待考验。因为“写博”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而且,也要博客用户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否则,博客就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

《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还是期望,有六个博客发展思路可以探讨和借鉴:一、在博客业的发展过程中,希望能够建立一种和专业博客用户互利的发展机制。二、也应该尝试创新的赢利模式,特别是写博、广告、短信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三、对专业博客和数据的聚类很有必要,形成专业的数据库,向中国资讯行、万方数据、中科院数据的大类方向发展。四、把外在的商业机会引进博客,或者将博客和行业进行合作,都很有实际意义。如加快建立企业博客的步伐,如果和讯可以有偿建立1000家企业博客(也可以是赞助商),并加强有效的推广,将可能得到赢利的快速增加;五、向博客新闻门户的方向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媒体合作框架,也有必要建立新闻采访的队伍(也可以是博客用户写的新闻),这对门户的发展很有价值;六、博客网络传播(虚拟)需要和电视、平面等媒介、活动(实体)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博客业的商业化进程;六、需要把握共栖传媒的核心,《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认为:媒体越来越演变成为易咀嚼易消化的快餐,也采用P2P方式直接有效传递给专业受众群体,广告和媒介传递的被动性演变成受众的主动性接受。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核心去开发媒介的价值,我们是还需要再徘徊、再回头的。

究其实,农民种菜和网络疯狂“种博客”都是一样的,农民种菜的过剩现象,应该说,国家政府和地方的农民都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危害性,目前也得到有效制止,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地自然调节,老百姓都知道这样简单和浅显的道理和市场法则;然而,“种博客”就处在农民种菜的早期阶段,我们似乎还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对社会的危害性,当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和群众组织时,我们的政治管理、民主制度、言论发表、网络集会、伦理意义、社会价值发现都可能要改变,特别是,在现在这个艰难状况下(博客没有实在的赢利,这与单个用户博客数量增加、单体博客浏览量很少、博客公司维护成本增加、博客平均浏览的泡沫增加),这种“虚假”的过剩(如果排除自己维护自身博客的点击率和浏览量,外来用户对自己博客的点击率和浏览量则不大),能不能永远地维持下去呢?我很担心。所有的风险投资者,会不会很有耐心等到10年之后再回收“种菜”的果实(利润)呢?单个用户拥有4-5个博客现象,给互联网投资带来的虚假繁荣,是不是要警惕呢?很多用户采用“圈地运动”做法,种了很多博客之后也没有时间去维护了,土地完全“丢荒”,这确实给博客公司(博客网站)带来不少泡沫和麻烦。

归结到一点,《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认为:“种博客”过剩了,也不见得是好事。(戴天岩)

 

 

来源于:传媒新思路(http://davad311.blog.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