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5日,60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在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打击下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自1931年开始于东北三省, 1937年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终于取得完胜。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
1945年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广播天皇诏书,宣布停战。1945年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三天,以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形成决议,以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后几年,国共两党忙于内战,这个日子被淡化。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对这一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国荣日”予以重视,教科书没写,日历上没登,反而没有“7.7”、“9.18”等“国耻日”那么深入人心!就连笔者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历史是必修课,甚至也不知道这个日子,直到被记者提醒,才翻阅了不少资料,找到了根据。可想而知,如果不是系统学习过历史专业的人们,有多少人知道这两个“国荣日”?
据媒体报导,不仅一般民众不清楚抗战胜利纪念日,就连担当舆论导向重任的中央电视台和许多媒体也多是把抗战胜利纪念日认定为8月15日。其实8月15日日本宣布的只是停战,而非投降,更未签署投降书。“停战诏书”通篇没有“投降”二字,只字未提侵华战争。因此把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显然不太合适。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日本政府、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上将代表日本军方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身份签字,接受日本投降。然后是包括美中英苏在内的9个盟国代表分别代表本国依次签字,接受日本投降。至此,法西斯日本战败投降,二战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出席受降签字仪式的中国代表是国民党政府军令部部长徐永昌二级陆军上将。
以战败国签署投降书的次日为胜利纪念日,符合国际惯例。例如,1945年5月7日,陆军上将约德尔代表德国,在巴黎附近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向盟军投降并签署投降书,于是5月8日就成了“欧洲胜利日”;1945年5月8日,陆军元帅凯特尔代表德国,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向苏美等国正式投降,因此,苏联和以后的俄罗斯及独联体各国将5月9日视为“卫国战争胜利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8月15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1951年8月13日,经各界人士建议,政务院发布通告,将“抗战胜利纪念日”修正为每年的9月3日。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修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继续沿用这一修改的纪念日。但由于很少在9月3日举行庆祝纪念活动,对这个重大日子宣传报导不够,致使这一有着伟大的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被长期淹没。究其原因,大概是这个胜利的日子首先是由国民党政府宣布的,而国共两党及其两岸政府又长期相互仇视。久而久之,人们根本就不知道9月3日是个什么日子了。
历史是中国国家的历史,不是哪个党派的历史,不应以政党之争而割断,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日子重视起来,多加宣传,让广大老百姓都清楚本民族抗击外族侵略的胜利记忆,为挫败而耻辱,为胜利而自豪,进一步激发全世界中国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团结一致,壮大自己,才能上不辱没祖宗,下不愧对子孙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