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小蜡烛”和“小菜品”的启示


 

做大“小蜡烛和小菜品”的启示

房光辉

在和平年代,经济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解放,所以人人都想赚钱。干什么好呢?

 “卖小蜡烛,或者卖蔬菜,专卖小个头的蔬菜,能赚大钱”。如果有人这样劝你,你很可能摇头,最多半信半疑。然而这是真的。

宁夏女孩刘雪竹,大学毕业后,考入巴黎商学院。开始她与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生活的主旋律就是上学与打工。虽然日子过得去,但志向高远的刘雪竹并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在一次为朋友开生日Party,举办烛光晚餐时,跑到几十公里外的中国城才买到工艺蜡烛。一个念头闯进来:“开一家专营情趣蜡烛的店,让众多喜欢浪漫的法国人尤其是女孩子任意购买!”说干就干。她立即收集信息、联系厂家、租用店面、领取执照,2000年8月中旬,一个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趣蜡烛专营店“格调情人”开张了。由于这一带从来没有这种小店,开张后一炮走红。后来,她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爱之焰”公司,并决定以大宗批发为主,逐渐取消零售方式。她以自己的诚信、产品质量、艺术性、合理价格,赢得了大批客户,标有“中国制造”的工艺小蜡烛,开始流向德国、比利时、挪威、西班牙……到20047月,公司已有20多员工和1000多万法郎的流动资金。不起眼的小蜡烛,竟让她轻松叩开了财富之门(200410月报告文学)。

河南小伙卢旭东,在北京三里屯菜市场,辛辛苦苦每月挣千把元,只能养家糊口。与刘雪竹一样,卢旭东也不甘心如此下去,做梦都想早点富起来。有一天他卖菜时,发现一位老外专门买 “精致小巧”的菜品。“为什么?”据了解,这是因为东西方审美情趣的差异和饮食观念不同所致,老外认为小巧的菜品不仅漂亮,而且营养价值高。“这是一个商机!”卢旭东立即与蔬菜供货商悄悄签订合同:凡是同行们不喜欢的小菜品都归他所有。就这样,他在小小的菜市场里做起了“垄断”生意,其菜品“特色”在老外的圈子里逐渐有了名气。为牢牢抓住商机,迎合老外“市场”的需求,他租了个店面,并取了个洋名字“LU SSHOP”。随着名气增大,效益越来越好,卢旭东一鼓作气,在北京市区开了11家“LU SSHOP”连锁店,为了保证优质货源,他还在大兴区建立了自己的蔬菜基地。如今,全北京的老外几乎都知道北京有个“LU SSHOP”。三年下来,卢旭东这个普通而精明的买菜工积累了几百万的资产,而且还作为“中国买菜工的第一人”,受美国农业部邀请,赴美考察学习美国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20057月《人生与伴侣》)。

怎样才能赚到钱,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刘雪竹和卢旭东的实践给了我们“市场学”和“成功学”两方面的启示。

何为市场?市场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尚未满足的需求。

市场在哪里?市场需要发现,如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市场需求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比如“小蜡烛”与“小菜品”,多数人熟视无睹,但刘雪竹和卢旭东却用一颗“不甘平庸的心”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发现了这个潜在的市场需求,真可谓商机无限,在于发现。

市场还需要细分。刘雪竹的工艺蜡烛是蜡烛市场的细分,卢旭东的“小菜品”是蔬菜市场的细分。细分才有特色,有特色才能满足需求,才能占领市场,才能赚到大钱。从某种意义上讲,“细分”是分析、打开、占领、巩固市场的“金钥匙”,是所有市场经济弄潮儿的必修课。

莫嫌商品不起眼,于无声处听惊雷。“小蜡烛”、“小菜品”,还有一些“针头线脑”,都能卖出千万富翁。这足以证明:市场不在大小,占领则成;商品不分贵贱,赚钱则灵。所以,做买卖、搞经营,要善于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为满足需求而投入,因满足需求而产出。

怎样才能成功?刘雪竹和卢旭东为我们指明了成功之路:一颗“不甘平庸的心”、一个开拓创业的意念、一个“全天候开放”的眼光,再加上看准就干的魄力、合作共赢的理念、矢志不渝的行动、优质价廉的产品、新颖独到的创意、优良而富有特色的服务、灵活高效的经营模式,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进而实现“真正的解放”。

有时成功很难,有时成功只需要改变一点点,近的如卢旭东卖菜,他只是对“进什么样的菜”做了一点点改变;远的如哥伦布“立鸡蛋”,他只是打破了一点点传统的思维定势。但是,这个“一点点”,来自自创不凡的意志力、敢破常规的创造力,长期积累的观察力和悟性、灵性。这两位年轻人还告诉我们,努力十分重要,但选择胜于努力。

作者: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监事会主席  2006.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