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禁书


夜半闭门读禁书,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一大乐趣。我想,大家乐此不疲,可能来源于触摸神秘性事物的探险心理和轻微犯罪感的刺激心理作怪吧。

中国和国外的禁书我读过不少,深知个中三味。。

禁书背后总是有家长似的强权身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禁的原因,无外乎性和政治。美国、日本、西欧当代和近代的禁书多为政治原因,如涉及共产主义思潮和不利于政府的言论,都是要禁的。世界名著《西线无战事》涉及到政府对战争内幕的遮掩,被禁了。估计目前美国作家如果写一部反映伊拉克人民在美国"救世主"铁蹄下的生活,肯定也是难以发表的。看看前一阶段美国对稍微公正点的媒体的态度即可推想。西方世界对性比较宽容,但尽管婊子漫天飞,克林顿差点折戟拉链门,对于《查莱特夫人的情人》和《北回归线》之类的作品也是要表态的。这很正常,因为政府毕竟要代表正统的道德观。

实际上,对于心智成熟的成人来讲,禁书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它毕竟也不是十分完美的东西。

对大段描写性的中外禁书,我曾涉猎不少。《查莱特夫人的情人》读的是英文版,《金瓶梅〉〈肉蒲团〉等读的是本色原文。从禁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古今中外人类的风月生活和人情百态。如〈金瓶梅〉,我应付中文专业考试时,曾经把它的要点总结为5个字“黑钱凉批热”。送礼得到官职的黑白皆通的商场老大西门庆非常类似湖北某市市长张二江。见女人就上,并充分运用权、钱来摆平一切障碍。但纵欲身亡后,他的公开二奶和暗地情人纷纷鸟兽散,分家产、骂他,把当初的情话和誓言抛弃一边。充分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事态炎凉和纵欲者无好下场的悲剧人生。初读《金瓶梅》,确实被性描写忽悠得两肾发烫、热血沸腾,可是,半部书读过,你便开始感觉到无边的悲哀。它对官员是一部好教材,对热衷人欲者是一剂清醒剂,是糖衣良药。因此,当时不少文化名人作序,称赞它是一部“道书。”至于其它国内古代禁书,大都等而下之,虽然颇有可观之处,但性描写游离文章内容,充满落魄文人的性幻想,不读也罢。

禁书往往禁一段时间后,会热销,一是禁 本身就是广告,二是许多禁书言语大胆,文字优雅,往往蕴涵深刻哲理和人生况味。比如,被前苏联禁的〈愤怒的葡萄〉,其作者逃出国门后,竟意外的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于禁书是否该开禁,我认为性类读物还是分级阅读比较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男女游戏,无为而治,时间长了,大家看写不出花来,就厌倦了。譬如有些当代作家和网友写小说,比金瓶梅还大胆,一个阶段过去后,往往追捧者寥寥。以至于给稿费的商业中文小说网站起点网提醒作者,这一手法已经过时了。然而,完全放开性类文学禁书,对青少年是不利的。试想,一个被挑逗得眼冒绿光,充满性幻想的青少年会有什么样的举动?对于政治类禁书,我还是主张完全开禁,政治观点多元化最低标准可以让世间少了许多造神运动,比如海明威的〈战地钟声〉等反思二战的著作,曾启迪了民族的哲思,鼓舞了和平斗士,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美国政府不至于走得太远。当然,为了消毒,政府可以组织争论性文章,从而让世人更具智慧。

但这往往是一相情愿。人往往爱吃甜食,政府部门也是如此。前边已经探讨过,且不重述。

把戏人人会演,只是巧妙不同。禁书的手法也有笨巧之说。巧妙者,删编删编,轻轻地将不符合胃口的文化从大众视野中消失。比如孔子述而不作,清朝修订四库全书等都是代表。四库全书修订时,有些书籍只存目,涉及到金元清阴暗面的文字和不敬的称呼,如民族屠杀、胡虏等,往往改过。因此,它在对保存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是文化扼杀。笨的手法就是强令禁止。等而下之,则是肉体消灭。焚书坑儒和文革时期的文字犯禁可以算其典型。

实际上,禁书往往剑走偏锋,具有毒素的同时,也不乏杰出智慧的闪现。如何对待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开放心态。实践证明,如何对待这些丑陋的婴儿,当时可能会议论纷纷或视为自然,百年后蓦然回首,你就会发现,他常是民族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西方文艺复兴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一个良好的例子。一个满世界禁书分飞,却解放了民族的活力,当时的妖怪被后人追捧,一个正襟危坐,却将一个活泼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在摇篮中,当时的卫道士却让后人愤懑不已.可见,禁书的价值,历史会给出一个真实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