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准备金率:乱枪打鸟?


提高准备金率:乱枪打鸟?

上周末,央行宣布75日提高准备金率0.5%,新一轮收紧信贷的信号在周一的证券市场引起了巨幅震荡。

首当其冲是银行股。准备金率的上调意味着,货币乘数的降低,据估计可以收紧资金1500亿人民币。照理说商业银行本身存在高额的存贷差,影响有限。但是目前上市的银行类股都属于股份制银行,存款量远低于国有四大银行,这种来自央行的管制冲击强悍有力。不过对于真正的政策目标——信贷规模收缩影响甚微,因为明摆着,银行体系的大头——国有四大银行存款过剩的局面没有什么触动。

但是在就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所占交易所指数的权重而言,这种冲击波也足以使整个股市失去方向,直接的表现就是上下两难。结合央行收紧票据贴现政策,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也受到限制,风险会进一步加大;证券类上市公司的刚刚从死亡线挣扎出来的日子也不会轻松。

由于提高准备金率的特殊性,对此讨论最多的是政策的合理性,其次为该政策的后续走向。

该政策出台的国际经济背景是美国和欧盟的货币当局出于对通货膨胀的忧虑,持续加息以降低经济增长预期。这一手段在国际证券市场同样产生强烈的反应,道琼斯指数和欧洲各大证券市场纷纷下调。有色金属、黄金、石油在经历了一个惊险高峰后开始大幅下调。亚洲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调整表现更为惨烈,印、俄、巴各大市场大幅下降达3成左右。

同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继续上升,储蓄上升,经济增长上升,PPI指数大幅持续上升,CPI指数上行,通货膨胀的担忧与生产过剩导致的紧缩并存。经济过热的研判占据主导位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增长,2006年前几月的增长数字都说明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没有改变。在近期的一次讲话中,IMF的副总裁甚至认为,2004年以来的中国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增长意味着一次空中加油。

经过贷款调息后,各界预期央行调控收紧货币信贷的窗口已经打开。不过可能由于人民币升值已经破8,调高利率,升值压力会加大,央行选择了提高准备金率手段。正如前文所述,其有效性不会乐观。调高利率还是必然之举。从长期效应角度看,中国投资增长驱动了经济增长已经是一个共识,从而形成了货币供给内生性。货币政策如果不能与财政政策协调作用,影响甚微。在“十一五”开年之际,各地政府都提出了宏伟规划,投资冲动日益高涨,提高准备金率导致来自非主体金融机构收紧货币信贷1500亿的效果无法撼动整体趋势,不过会影响股份制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当然政策制定者最初可能也没有估计到它具有歧视性。这好比用一枝老枪打已经起飞的群鸟,能惊吓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