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新政岂能有“达·芬奇密码”


“国十五条”已经实施了半个月,可至今里面还有许多让人弄不懂的地方。这可难倒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购房人。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90平方米”之争。 上月九部门意见第二条规定:“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个政策一出,不仅社会上立即对其中的“90平方米”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就连国家相关部门内部似乎也是意见不统一。 比如,14日媒体报道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司长沈建忠的话是这样说的:“套型建筑面积是设计规范的技术层面的概念,套型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标准层的使用面积系数,不包括阳台在内;而现在房产交易中涉及的销售面积使用的是测绘范畴的建筑面积或套内使用面积。根据一般的测算,套型建筑面积和建筑面积大约相差10到15平方米,也就是说90平方米的套型建筑面积约等于100到10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可是,媒体报道的当天,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又表示:“近期部分媒体报道的‘90平方米的套型建筑面积大约相当于100到105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说法不正确。” 也正因此之故,社会上把“90平方米”规定,戏称为“达·芬奇密码”。 对于什么是“套型建筑面积”,什么是“建筑面积”,笔者是个外行,对于其中的“玄机”不敢妄加判断。也许,“近期部分媒体报道的‘90平方米的套型建筑面积大约相当于100到105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说法不正确”,是特指计算出来的实际结果不对。但从两个概念各自的出处看,一个来自于《住宅设计规范》,一个来自于《房屋测量规范》;从计算方法上来看,应该是每套房子的“套型建筑面积”大于其“建筑面积”。这样,里面的问题就来了:目前,无论商品房买卖契约,还是房产证上登记的房屋面积,都是“建筑面积”和“套内面积”。因此,在老百姓当中,“建筑面积”的概念已经是广为人知。现在好了,楼市新政中又出现了“套型建筑面积”,怎么让人不晕头转向。 应该说,今年的楼市新政,老百姓寄予了厚望,期望能够因此买得起房子、住得上房子。可新政本身就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不仅让地方政策难以通过制订细则让其“落地”,也让社会难以监督新政究竟落实到了什么程度,更容易给一些开发商留下可以钻营的空子。在此,笔者借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的话,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愿:“此项政策的解释权不仅不能够释放给地方政府或房地产开发商,而且必须对‘国六条’细则基本内容可能出现歧义的地方做出新的解释与界定,以利于把‘国六条’细则实施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