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定海神针"闪电上市 市场将恢复上扬
上周六过会的中行马不停蹄,今日刊登招股意向书,从6月12日(即今日)起开始初步询价,6月底前完成发行,拟7月5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中行A股上市已酝酿很长时间,各方采用多种创新手段,在短期内解决了中行A股上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促成了中行的“闪电上市”,中行的“闪电上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发行制度改革的政策导向意义。
权威人士表示,有关部门希望今后从发行环节入手,从增量和存量两个环节,对上市公司结构进行全面调整,以达到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目的。具体而言,增量环节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吸引更多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优质、大盘企业进入市场,使资本市场运行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并成为投资者有效分享国民经济增长的投资场所。“凡是优质企业,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增长水平的企业,没上市的,要上市;海外上市的,要回来,这也是国家的战略安排。”
从4月27日IPO条例公布,证监会宣布“新老划断”三步走。第一步“恢复定向增发以及股本权证再融资”;第二步将择机恢复面向社会公众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资,此后第三步再择机选择优质公司,启动全流通条件下的首次公开发行。“新老划断”三步走一周走完了!三步走变成三级跳!把“A股不迟于明年7月上市”的中行A股开闸,并创H股公司发A股最快纪录,连“A股上市无时间表”的工行也表示A股H股要尽快发一起上,是导致股指跳水的导火索,大盘两天暴跌近10%,密集的新股发行封杀了大盘上涨空间。而再下周首批股改公司低于5%部分的法人股也将陆续上市流通。
说实话,本次调整是管理层态度有变,“在1000点升至1300点的时候,上涨就是重大转折,是牛市起步,而1300点到1700点就是没有基础的上涨,就是所谓的泡沫”央行近期运用多种手段规范票据市场,严控票据市场资金入市,国家外汇管理局6月8日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购汇限制。国际投行预测,今年QDII资金外流将可达180亿美元,约合1500亿元人民币。6月8日新华社还发表了耐人寻味的文章,提醒锻造“牛市”的基础任重道远。
中行发行的意义:中行是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将完全左右大盘:中行招股说明书显示,发行后的中行总股本不超过2535.1亿股。目前沪市全部800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为5166亿股,中行的总股本将是沪市目前沪市总股本的近50%。 按照沪市指数编制的原则,对H+A股公司来讲,计入沪市指数的股本数为剔除H股后的股本,包括A股和暂不流通的股份。可能计入上证指数的中行股本为2241.1亿股(总股本2535.1亿股减去H股294亿股)。而目前沪市股本规模最大的中石化为867亿股,仅为中行股本数的38.7%。中行的上市将使沪市的总股本上升到7407.1亿股(目前沪市总股本5166亿股+中行可计入股本2241.1亿股),而中行在上证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将达到30%。另外,上证50指数样本股的总股本为2327亿股,上证180指数样本股的总股本为3273亿股,如果中行被计入这两个指数的话,中行股本将分别占其49%和40%以上!(未计算汇金公司所持有的目前暂未流通的股份转H股的数量)。
中行上市后,将成为超越中石化的第一权重股,同时将取代招商银行,对银行板块产生比价效应,推动整个银行板块走强.中行将于12__16日询价,计划将其中的40%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价格区间为3元至3.1元。中行在港上市创造的赚钱效应,表明其绝非市场“包袱”,有望在国内同样带来赚钱效应,被视作优质上市资源的“超级航母”海归,发行价格的合理,是投资者希望的。
从中行在香港市场的表现来看,A股上市后也会持续走强,由于权重,中行注定会成为市场新的风向标,加上H股估值水平较高,其上市不但不会给A股市场带来估值上的压力,反而可能会提升整个大盘股的估值水平。从资金面上来看,大量申购资金会跟随中行上市回流二级市场,部分申购不成的增量资金也会为了配置中行而进入二级市场,这都会给中行上市后的大盘带来新一轮的上涨动力。
结论:中行成功上市后,将成为大盘重新走强的契机,年内高点将轻松突破2000点大关。
另:文章被黄色网页覆盖,请编辑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