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徘徊于PLM市场之外、目睹达索、UGS、PTC等高端厂商在自己的地盘上安营扎寨,倍感压力的Autodesk却依然保持“沉默”。
是无奈之举,是策略调整?
中国制造业于Autodesk是鸡肋?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杂志记者 江彦
2006年,中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科技发展规划期、全国上下大力倡导和践行自主创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即将启动务实的“十一五”规划、国内外PLM领域厂商频频亮出中国市场功略试图在新一轮洗牌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林林总总,刚刚年初,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呈现炙手可热的态势了。
然而,多年在制造业信息化这片热土上从来都是大手笔、抢占先机的Autodesk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却一反常态地无声无息、沉默寡言了。
SolidWorks今年刚进入3月就迫不及待地率先向媒体通报了其SolidWorks2007,不甘落后的PTC也迅即发布了Pro/E野火3.0,并且,都号称是一个“大版本”。听说,Inventor新版本在国外也已经发布了,但是,如果中国媒体的记者还没有先睹为快的话,恐怕制造业的企业们暂时更是无缘见识“庐山真面目”了。“一年之即在于春”,2006年的春季里,媒体记者们从Autodesk得到的寥寥无几的e-mail也多是与中国制造业市场无关的全球性动态,最近又收到一则题为“创意产业的创意利器”的短文。眼下,Autodesk在圈子里少了阵势宏大的“场面”活动,又丢下了在制造业信息化媒体的“话语权”,猛不盯的还真让人觉得有些不适应了。
这不禁让记者联想到2000年前后,Autodesk中国区在老外“一统天下”的管理期,也曾经沉闷过,一度,Autodesk中国是靠打盗版过活了一阵子,彼时彼刻,我们能够理解的是“因为他是老外,他的策略很难和中国国情相吻合”。今天,当Autodesk说2006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正版化是我们存量的增长点”,虽然时过境迁,但似乎有一脉相承之处,也显得很牵强,很无奈。
当然,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从原来集中关注机械制造、建筑两大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利用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了,“数字城市、影视娱乐、创意产业”大大地吸引了Autodesk的目光,主宰了Autodesk的主营业务,并在建筑领域如入无人之境地推出了BLM,唱了一台“独角戏”,同时,我们也注意到《Autodesk在中国》去年连篇累牍的是“城市建设”,是“创意技术”。
回首
在1999年前后,老牌CAD/CAM厂商就抛出了PLM的理念,并逐步整合不同的产品进入PLM市场。时至今日,无论凭实力、凭技术,Autodesk都不应该徘徊于PLM市场之外。记者曾直截了当地发问,时任Autodesk公司首席运营官,现任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的卡尔•
去年下半年席卷PLM领域的一股旋风,高端厂商携技术、产品、市场和渠道等整体策略大举向中低端迁移,明目张胆地挤压原本生存在中低端市场的厂商,倍感压力的不仅仅是Autodesk,更有那些腹背受敌的中国本土PLM厂商。达索、UGS、PTC等厂商不仅仅目光聚焦在占中国企业总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更是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他们从新打鼓另开张,在进入中国市场若干年后,从金字塔的塔尖向下实施战略转移,改变大客户运行模式,从头建立销售渠道,以适应中小企业的销售模式,以适应中低端市场的销售模式。
其实,始于
沉湎于二维CAD技术的成功和在中国“甩图板”工程中成功的Autodesk,如何看待今天的制造业三维CAD市场、制造业信息化大环境?固然,在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中,以OEM模式生存和循环在世界制造体系内的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他们采取的是一种与产品设计相对无关的赢利模式,三维设计动力和需求不足,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2006年被一些厂商定义为“三维CAD普及年”。我们姑且不去评说其中是否有炒作的成分,单从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大力推动产品设计创新的角度,积极的技术和产品市场策略是推动三维CAD普及和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上上策,也是软件供应商和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市场开放若干年后的今天,无论是进入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多年的老牌软件系统供应商,还是“新兵”,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收入不足全球市场营收的“零头”,偌大的中国,“中国题材”仅仅是让这些公司在欧美的纳斯达克等融资市场有了吸引股东投资的“噱头”和“资本”,但“中国市场”一直是中看不中吃的一块大“肥肉”。由此,即便不是站在某一个跨国供应商的角度,这种现象也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