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于2006年3月推出了他们又一部纪录片的倾力之作《新丝绸之路》,播放时间都定在一套平时晚上播第二集电视剧的黄金时间。
看的出央视是花了点本儿来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不要说别的,在无人区的沙漠中航拍就很不容易。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出该摄制组的足迹几乎到过片中所涉及的现代可以去的地方。现代电脑技术运用的也无可挑剔。
但是这部片子却犯了一个中国历史纪录片中的通常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解说词太多。最过分的时候,画外音几乎铺满了整集片子,让观众听的喘不过气来。看的出来编导们真急呀,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和看到的一股脑的告诉观众。这种填鸭式的解说方式根本不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生怕观众看不明白、听不清楚,一句话,还是教育观众、普及知识的心理在作怪。把观众当成了四六不懂的傻子。
纪录片人通常都认定在纪录片的语言中,画面语言是最有表现力、冲击力,也最容易打动观众的。而让你拍摄的人物说话,用镜头去反映他们的生活,远比用画外音、解说词的表现力更强,是国内外纪录片人公认的真理。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些人却习惯于用解说词、画外音代替一切。
如果有这样几组镜头:清晨,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在厨房中忙碌,把馕、肉干等装入一个包袱中中,递给一位老人并用维语轻声说:“爸爸,路上小心。”,我想不用画外音解说,所有的观众都会明白这几组镜头所要表现的东西。但是在《新丝绸之路》中,我们却是用耳朵听到了编导们在用画外音解说着一切,镜头却只拍了个厨房了事。这种重解说轻画面的做法在各集中屡见不鲜。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观众,是对画面语言有着高度的理解力和精确的鉴赏力的观众。低估这一点就会失去观众,不管你用了多少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
这里真诚地提醒那些习惯于用解说词贯穿纪录片而忽视画面语言的纪录片制作者:少说两句——别把观众当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