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对观众的作用与庭审过程中证据对于陪审团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如果把观众想像成庭审中的陪审团的话,纪录片制作者通过摄像机和麦克风将镜头和语言组织在一起,呈现出让观众信服的证据并引发观众的思考,从而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但是与庭审不同的是,纪录片制作者必须向观众呈现与案例相关的所有视点,包括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而不能象庭审中公诉人和被告的律师那样,只呈现对自己的委托人有利的证据。纪录片制作者最不应犯的错误就是在一开篇就做出结论,然后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证据。比如“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做为一个文章的题目无可厚非,但做为纪录片的题目却会引起很大的争议,因为纪录片的题目...
作者文章归档:王其寒

纪录片与庭审的有限类比(下)
四、最后的陈述与结论:在庭审的最后,在陪审团进行判断之前,公诉人或律师会做最后的结论性陈述,强调自己的论点与论据。陪审团将根据双方各自总结的证据和由这些证据所构成的事实真相做出自己的结论。但纪录片的结论可能并不是呈现是与非、对与错,而是将这多种的声音和视点客观地呈现给观众,而将自己的声音隐藏起来。
在西方很多优秀的纪录片中,我们能够找到对应上述类比的优秀作品,比如美国纪录片大师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拍摄的《细细的蓝线》(《The Thin Blue Line》(1989),这部被称为“直接电影”代表作的影片以真实再现的手法追踪一起杀...
少说两句——别把观众当傻子
看的出央视是花了点本儿来制作这部纪录片的。不要说别的,在无人区的沙漠中航拍就很不容易。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出该摄制组的足迹几乎到过片中所涉及的现代可以去的地方。现代电脑技术运用的也无可挑剔。
但是这部片子却犯了一个中国历史纪录片中的通常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解说词太多。最过分的时候,画外音几乎铺满了整集片子,让观众听的喘不过气来。看的出来编导们真急呀,恨不得...
历史纪录片与人文主义
关于真实再现
真实再现,是纪录片,特别是历史纪录片拍摄时经常使用的手法之一。目的无非是用现代的艺术和技术手段再现那些无法还原的历史瞬间。其表现方式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从人物扮演的剧情再现、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场景重置、到用三维动画再现或复原已被毁坏的历史古迹等等。其宗旨都是希望借此体现纪录片的真实原则。
电视剧赚钱的门道(下)
电视剧赚钱的门道(上)
相互了解永远是第一步
项目投融资的合作需要很多步骤。但合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永远是第一步。
这种了解不仅是合作双方个人和公司互相之间的了解,还包括融资方对投资运作方式及回报等内容的了解、投资方对融资项目运作及资金回收方式的了解。这种相互的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应该逐步深入。在项目投融资的合作真正开始前,合作双方互相之间的了解应该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项目投融资的合作的落脚点就在于项目本身。对项目本身的阐述花去了融资者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在于了解项目所在行业普遍的赢利模式及项目在这一领域的独创性。就拿影视剧的投融资合作来说,投资者对合作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