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借口”


    某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最近正“流行”一本书——其实是老板给每个员工发了一本,并要求他们写读后感。有趣的是,虽然他从没有读过这本书,就连“作业”(读后感)都是请别人代劳的,却苦口婆心劝地我读读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都说它是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看看对你绝对有好处。”这个这辈子大概都没见过《纽约时报》的家伙煞有介事地向我推介道,好像那篇书评就是他写的一样。

 

    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什么书能让一个从未读过的人那么隆重地推荐?当我在书店找到这本书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写在它衬里上的一段话: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务、诚实。这一理念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被誉为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

 

    坦率地说,在读完第一章后我的感觉是,《纽约时报》假如真的写过这么一句吹捧的话,那它早就该完蛋了!

 

    整本书没有任何内在的逻辑联系,甚至谈不上基本的谋篇布局。一个个东拉西扯的小故事里不断重复着那个陈腐的主题:“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假如说一本好书是一段优美的音乐的话,这本东西只能叫噪音的堆积。

 

    我不相信这就是所谓的“最完美的员工培训读本”,更不相信《纽约时报》会登出那么扯蛋的书评。

 

    它顶多也就是一本三流的励志读物——然而当我在网上查找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真相仍然让我大吃一惊。

 

    据《南方都市报》926报道,“这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没有任何借口》,并非正版引进图书,所谓该书作者美国人费拉尔•凯普也并无此人,该书其实是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而据业内人士查证,那些印在机械工业版《没有任何借口》的封底上所谓《纽约时报》的评语“最完美的企业员工培训读本”等其实都是假的,并不存在。

 

    对此,该书的责任编辑常淑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读者欢迎、市场欢迎的书就是好书,说明读者认可这本书的质量,并建议“记者没有必要去追究其他方面的东西”。

 

    在充分感受到上当受骗的恶心之后,我不得不承认,那位编辑至少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这本书确实很受市场欢迎。在我查询的几个图书销售排行榜上,《没有任何借口》数度高居榜首。

 

    有评论者指出,这或许跟大众文化的操作手法有关,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宣传和运作,这些畅销书很快就能流行。也可能跟市场需求有关,因为在管理类图书市场上,这种浅显直接的著作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众多管理者们的内心需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内部管理,应接不暇时,这也是很好的“护身符”。

 

    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个更加值得忧虑的趋势。

    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其中包括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对市场的判断,人、财、物的管理和员工的激励等种种不同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导致失败。

 

    而象《没有任何借口》这类所谓的“管理书籍”,其特征就在于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具体内容,基本的思路就是“通过浅显的故事来讲述深刻的道理”。将复杂的管理内容抽象为某些貌似真理的教条,并通过一个个真假难辩的“成功故事”潜在地许诺,一旦企业管理者或员工按照这些教条执行,就能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以这本书为例,全书的宗旨(如果它还有宗旨的话)即在于将一句口号式的“执行任何没有任何借口”上升为管理信条,并引用西点军校为例,要求员工无条件地服从和执行。

 

    倘若对管理学历史稍有了解,书中所奉为圭臬的管理原则实际上是欧美四、五十年代实行的初级管理,即强调机械式的“准确高效”。但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西方社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早已进入更高形态的管理层面,即人本化管理与互动(企业与员工互动)原则。

 

    正如一篇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这类书的“潜意义”不在于引进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而在于用一种类似于“准宗教”的简单信念对企业内部中下级员工进行“洗脑”。其目的在于希望员工“行为工具化,思想奴隶化”。

 

    不客气地说,《没有任何借口》所宣扬的,恰恰是为无能的管理者寻找借口。因为在它的逻辑里,所有的员工都有着完成工作的“原罪”,他们只能对自己被指派的工作义无反顾地无条件完成,如果达不到,自己就是所有失误和失职的根源,要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然而,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企业发展的责任并不在基层员工,而在于管理者阶层。如今,许多管理者的水平提高速度似乎越来越赶不上市场竞争的变化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没有任何借口》恰恰为他们逃避矛盾,将责任推诿给员工送来了最好的借口。这就难怪会有批评者直截了当地指出,

 

    “让老板们满意的,能够让员工更加听话和卖命,不问任何理由,不争取权利的书,就一定会畅销,因为老板们会让他的员工们积极购买的。”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加拿大著名幽默作家里柯克就曾在作品里辛辣地讽刺了这类“成功文学”作品的价值。

 

    他的《我在生意上是如何成功的——当前最好的文学作品作揭示的成功奥秘》一文,生动地描绘了一名在这类“文学作品”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该人士按照成功学的要求“相信自己”,吃有益于健康的高蛋白食品,每天精神抖擞地提前上班,在接受工作时“不找任何借口”——最终他果然成功了,成为他所在企业的董事长。

 

    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把这事儿告诉了他的妻子多尔,

 

    “‘噢,吉姆!’她欢叫到,‘你大功告成了。我真感到骄傲——我也为公司骄傲,既然你就是它的董事长。那你得把公司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我,比如说它做些什么呀,生产些什么,卖些什么呀。’

 

    “‘多尔,’我回答道,‘别问我这些。我一直忙于洽谈各种项目,摆平各种事情,还要挤时间吃菠菜,忙得连喘息的时间都不多,根本就没工夫去弄清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

 

    看,这就是我们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