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八个管理》的作者Stephen曾经说,超过120年历史的汽车工业里像通用、福特、奔驰和宝马等等似乎要永远生存下去,但是不到50年历史的信息产业里却有这样多巨型公司如Control Data, Sperry, Unisys, ICL, DEC, Wang, Texas Instruments, Xerox, Prime, Apollo, Harris已经不存在或者已经变成了另外的公司做另外的服务。即使是IBM,其市场份额的60%也来自于其所提供的服务,而不再是创新产品的企业。这个历史告诉我们:在信息产业里,以小胜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在信息产业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正如李伟在“信息化让威胁和机遇无处不在”里所说的一样,是技术的迅速创新以及商业化让这个产业充满了威胁和机遇。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颠覆了所谓的真理:西方经济学的Y=F(L,K)以及Y=ALαKβ是天经地义的正确是建立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纳斯达克(NASDAQ)证券市场已经在美国新经济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中美国上市公司中93%的计算机软件公司、84.5%的计算机和外围设备公司、81.7%的电子通讯和生物技术公司都在纳斯达克交易。其作用基本是为制造非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服务的。即使是在20世纪30年代,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产生的时期,K的贡献率也只有25%。SAP、微软、GOOGLE的成长历程都可以发现资本作用是如此的有限,他们在整个的企业发展进程中只是在初期起到了一点作用,完全不象工业文明中的企业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才能生存和发展。信息化时代,我们很难再接受西方经济学中这样的观点: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同时成为生产要素,看看现在的软件企业,对土地和资本的依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今天一个在家里创办的电子商务公司,创造的财富已经达到数以亿计。这让我们面对了众多的机遇。
就是这样的机遇让印度这样一个我们的手下败将在200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8%,而且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它还拥有我们梦寐以求的航空母舰,它的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宣扬他的理念。可是,它并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什么支撑这样的高速增长呢?
而我们国家却一直在践行用汽车工业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结果是全世界的汽车巨头都入主中国,中国成了西方市场渐渐饱和之后最有成长力的市场。国人以谈论豪华汽车为荣耀,对极具竞争力的日系汽车又爱又恨,一边痛骂日货,一边却是丰田、本田和日产汽车在大街小巷的肆虐。
以制造业为经济最重要成分的经济体系发展本来应该给中国带来迅速的拉动,但是中国汽车一直并未有强力自主品牌的事实,尤其是面对国家投入重金、人民寄予厚望的事实却用汽车产业很难以小胜大来解释,是的,确实是难以以小胜大。
这样的经济结果已经渐渐显示了目前出现的“本科生不如民工”的尴尬,那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占的比重太大,而代表新经济的力量的信息化产业、金融服务业却出奇的缺乏,远远不能给本科生提供工作岗位。
外电评述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将创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一时之间创新成为了最为国内最为热门的话题,本来是来自于大量学术研究的企业家和创新能力的讨论迅速的大众化,像熊彼特这样的阳春白雪迅速在传媒的热炒中成为下里巴人。
这就是我想起写“谷歌”和汽车工业的缘起。
代表迅速崛起新经济的“谷歌”和代表集传统的制造业之大成的汽车工业,两者在中国的状况似乎不需要我再描述了。中国汽车强势自主品牌似乎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但是没有工业体系的印度却达到了这样高速的增长和日渐羽翼丰满的经济实力,到底是什么力量?是如同“谷歌”那样的新经济啊。印度最大的一个软件公司INFORSYS有5万人,我们组织一个工业制造企业都没这么大,软件公司有500-600人就不错了,人家一个软件公司就这么大,可见管理水平之高,印度的软件企业规模是我们的一百倍。印度通过5级CMM认证的软件企业占到全球的50%,而我们通过五级CMM认证的麟毛凤角。这是真正具有实力的表现。是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支撑了印度的发展。
印度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看来是真的把握了软件业的重要机遇,而我们号称自己人才和物力都不弱于它,为什么不能更快的也玩一把经济实力支撑起来的游戏也更快的拥有航空母舰呢?
创新作为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课题,能够迅速实现以小胜大的信息产业或者是我们能够更好的抓住机遇的一个方面。我不否认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贡献,现在政府高度重视各大汽车制造厂,从一开始到现在给与重要的扶持又不是秘密,况且国内车市飞扬高涨已经刺激了很多人按揭买车。我想说的是,这两者都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产业,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尤其严重,油价的不断上涨已经刺激了节油技术的成功研制。
而以“谷歌”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似乎更不依赖于传统制造业如汽车工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谷歌”颠覆经济和商业模式只是几年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走向创新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途上,为什么深入思考和热烈关注如何多去创造和管理“谷歌”这样的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