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勇追:我的创业激情仍在澎湃


 “我不认为失败见不得人”

  ◎尽管总结失败比宣传成功更能给人以启示,但是,在寻找失败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人对自己曾经的失败讳莫如深,为什么你会有这么大的勇气详细讲述自己的失败经历? 

  ●主要是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这关系到我的人生理念。我并不认为人生的挫折和失败是见不得人的阴暗面,它就像我们打牌时出错了牌一样,完全可以拿来与他人讨论并自我反省。对于一个成功者或者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失败就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更应该大加研究检讨了。其二,这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属于“乐观派”,我觉得一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硬要隐瞒的事。其三,一些朋友劝我把它写出来,特别是《我推销我生存》的作者邰勇夫,执意鼓励我尽快写下来。其四,也是最根本的,我希望我的商海经历能给人们特别是创业者与中小企业主朋友们有所启示,同时也希望认识我的朋友们能理解我,不认识我的朋友们能了解我。 

  ◎你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你总结过当时成功的原因吗?从成功到失败再到今天的淡泊,你的经历和心态都可谓大起大落,能谈谈自己心态转换的历程吗? 

  ●从全局的角度看,我的成功只是企业创业阶段的成功,是原始积累阶段的成功。这个阶段企业的创业史往往是个人的奋斗史,企业的成功基本上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素质,我和我的企业也不例外。我觉得我当初的成功与如下的个人素质有关:对事业和创业有激情,善于观察与思考,把握机会的能力较强,有捕捉市场信息的敏锐性和与众不同的处理方法,行动大胆、果断、胸襟开阔,能吸引和团结一帮人在自己周围,有毅力、能吃苦。 

  也许是在公司最后那段日子里,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经受了足够的考验,也许是我的为人和生活态度原本就低调,也许是我必胜的信念很坚定,所以当失败真正到来时,我的心态较为平和。只是在面对那些债权人的追讨时,心理压力大。现在,如果仅仅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很轻松,也很快乐。但我内心仍时时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那种曾有过的创业激情仍在澎湃,它经常使我跃跃欲试。也许,这篇文章就是它作用的结果。 

  “经济活动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

  ◎读了整篇文章,感觉你在商业运作和策划方面确实堪称高手。按理说,如果不是那次买楼的“豪赌”,你的公司可能现在还运转良好。从表面上来看,你败在资金链断裂上,但深层次的原因呢,像你这样一个富有经营头脑的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做出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我在文章里曾经说过,导致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重视社会效益胜过重视经济效益的态度。这种态度使得我有些好大喜功,它决定和促使了我把摊子铺得过快,战线拉得过长,企业负债率过高,企业是满负荷、高效率运转,但同时也是低弹性高风险运转,没有回旋余地,任何一个失误都将使这根绷紧的链条断裂。连续的几个胜利也使我头脑发热,在不利的经济环境和条件下又草率决策,仓促上阵,最终资金链断裂。 

  一切经济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着获取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其余都是手段和形式。这是毫不含糊的,万不可本末倒置。 

  ◎文中提到你与60多户果农签订了300余亩奈李树的承包合同,为希凯公司找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公司介入这样一个你较生疏且回报期颇长的领域,回头来看你觉得决策得是对是错?这件事在当时对公司的资金周转有无造成影响? 

  ●在我的潜意识里,种植业、养殖业是一种保守的行业,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着,似乎永远也不会被淘汰。更何况这种行业亲近大自然、无污染,我对它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今天来看,如果是经济活动,就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无论涉足哪种行业,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至于短线投资和长线投资等不同的经营手段和内容,那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了。当时我们承包果树是把分散的果地集中起来经营管理,每株果树每年2元钱的承包金,300亩每年承包金6万元左右。当然还有其他投入,像工资、农药、化肥等,但总的投入不大,对公司流动资金周转没有太大影响。如果产出能达预期目标,这样的投资就是可行的。而且当时我仅仅是把这个投入作为种植、养殖业的一个尝试,如果可行,我们就会进行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等规模经营。公司倒闭后,这些果树又退还给果农散户了。 

  ◎在希凯公司运转良好的时期,有多少员工?公司管理上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是靠你一个人发号施令还是有一个管理团队?是怎样的一种决策机制?员工的凝聚力如何? 

  ●在希凯公司运转良好的时期,公司有50多名员工,公司管理是行政、财务两条垂直线,各实体的经理只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没有资金支配权,每个实体的出纳直接向总公司出纳和会计负责,两条线都对我负责。企业不是很大,一般都是我直接指挥。由于经济效益好,加之我处事低调,为人随和,善于团结人,因此员工的凝聚力很强,工作热情高,心情也是愉快的。 

  ◎抛开买楼事件不谈,对于企业后期的急速扩张,譬如创办“新奇特” 市场,你怎么看?如果当初未曾挪用营业款,而是租用铺面,那你的胜算有多少? 

  ●企业扩大规模,包括负债经营,这本身很正常。问题是要对周围的经济环境、经济背景有清醒的认识,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有足够的把握,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许多好的项目就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资本支持而无法实现,或者败下阵来;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很普通的项目因为有强大的资本作后盾就能获得成功,或者后来居上。可以说,企业在进行扩张时,资本的运作与管理就显得愈来愈重要。 

  我现在仍然认为,“新奇特”市场是个很好的项目,但这个项目也并非短期就能获得回报。如果租用铺面,就必须要求门面租金相对便宜,或者付款方式符合我们的条件。企业必须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承受这些开支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是租门面,也应以不动摇公司资金良性运转为前提。如果这样,我相信按照我的思路办下去,“新奇特”项目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对残酷的金融环境缺乏估计”

  ◎你当初是怎样看待风险的?每上一个新项目你都做详细的论证吗? 

  ●我的文章里讲到,在决定挤流动资金购楼前,我已考虑和预计到挤掉流动资金后给公司经营将带来什么样的恶果,我们打算“亏损半年”算了。 

  但必须承认,我没有也不愿意冷静理性地充分预测“经营恶果”后面那更大的毁灭性的恶果——资金链断裂后的债务危机!这里面既有我经验上的缺陷,也有我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驱动下奋力一搏的主观因素。 

  稍有头脑的经理人都会想象到公司可能的债务和开支在缺乏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带来的压力,实际上,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但我乐观地认为压力是暂时的,对残酷的金融环境和干枯的融资渠道缺乏清醒的估计,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公司终于不堪重压,轰然倒下。 

  最重要的是,也许我已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也曾想到过公司这样悲惨的结局,但我不相信它,我也不能相信它。我宁愿相信那50%的机率,我只有迎着风险上,就像你们所说的“豪赌一把”。 

  ◎国内很多小企业做不大、做不长,结合你自身的经历,你认为主要原因是哪些?要改变这些现状,你觉得需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本来,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做不大或者不做大都是正常的,毕竟大企业是少数,中小企业是多数,它们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在一定的时期内组合成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经济结构。按说,企业有生有死也很正常,但问题是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情况太不正常,生与死的频率太快。大部分小企业主要是私营企业都做不长,成活期太短,这里面原因很多,但主要应该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主自身素质问题,二是外部经济环境问题。 

  相对于成熟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是不规范甚至是混乱的,这种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经济人自然也是低素质的。创业者们大都是凭着一股干劲、几个经营点子便鸣锣开张了,但在随后的经营管理上便与现代化的职业经理人有着质的差别,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独断专行,决策不科学、不民主,盲目扩张,任人惟亲,管理随意,没有质量和信誉概念等等。把企业的成败全部绑在创业者的个人素质上,这就难免一败。 

  我们的经济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是不公平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成为扼制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国内融资渠道本来就不多,加上歧视性的政策和习惯性的偏见,中小企业想要得到资金的支持更是难上加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使中小企业做不大、做不长的主要原因。 

  所以,国家应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体系改革的速度,在相关政策与法规上尽早与国际体系的接轨,拓宽融资渠道,消除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歧视性政策和偏见,这样,广大中小企业才能在成熟、有利、公平的经济环境中成长。 

  “找到合适的路我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

  ◎从你自己的角度来说,你觉得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经营成功,他更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修炼?是注重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还是精心选择经营项目?是搭建好的管理团队?还是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这要分阶段而论。我前面说过,在企业初期,创业者的素质几乎就是企业的素质,创业者的素质与才能决定着企业成功的大小。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余方面的因素就凸现出来——就像你举例的这些——并且越来越影响着企业。 

  要想持续经营成功,如果规模还是小企业的话,我想恐怕还是创业者的个人素质最为重要。小企业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进行原始积累,它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注意别的方面。比如加强、细化管理,但又会增加管理成本,这个管理成本可能比因管理而堵塞的漏洞还大,这对小企业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当然,小企业能继续发展时,就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了。 

  实际上,在我国这个不成熟的市场中,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企业闯关发展成了大中型企业,那别的因素就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没有经营过大型企业,但我认为,作为大型企业,光靠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肯定是无法支撑整个企业的大厦了。所谓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我的理解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必须引进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管理层,创业者要退居二线,摆脱日常事务的纠缠,思考企业重大方向问题,作重大决策的拍板工作。 

  ◎今天,你怎么看待创业?如果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你会再次创业吗?你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行业? 

  ●创业的机会时时有、处处在,关键是要找准符合自己长处、引起自己兴趣、激发自己热情的经营方向。我并不认为必须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才能创业,在创业初期,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我会毫不犹豫地走下去。至于从事什么行业,我目前确实还没有具体计划,但我知道我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感兴趣。如果具体到经济方面,我觉得我在企业运作、营销策划以及相关方面有更多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