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优化领导行为 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系统性 预见性和创造性
邓小平同志曾要求各级干部“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段话是针对全党讲的,但对于企业的领导班子,尤其是对于新领导班子同样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当前,无论是老班子还是新班子,都必须做出新政绩,开创新局面,要使所在的企业或单位以强者的身份迎接新的考验,这是各级领导班子的重大政治责任。履行这一责任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条件是尽快提高领导水平。怎样提高领导水平?我认为要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要求,从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入手,不断优化领导行为,从而使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有一个较快的整体的提高。
(一)坚持正确方向,增强工作的原则性
我认为,原则性,是行动的准绳,在领导行为中起导向作用,是必须坚持的不能违背的东西,是提高领导水平,优化领导行为的前提条件。做人做事都应有一定的原则,尤其在领导行为中、在大事大非面前,必须坚持原则,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使工作脱离正确的轨道。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是经济性很强的社会细胞。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个国家事务中具有巨大作用和政治地位。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得效益者才能得人心;得企业者才能得效益。进而推出,得企业者才能得天下。因此,在企业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志,一定要认清国有企业的政治属性,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定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或困难时期更应如此。我们讲原则性,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则。当然,我们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正常的。但我们绝对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用的就执行,没有用的就不执行”那一套。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我们讲的“原则性”。离开了这个“宗”就会失去原则,失去方向,就会给国家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作为班子成员个人,则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坚强的党性观念。要敢于坚持好的、敢于和善于批评“坏”的,要有共产党员的尊严,有国企职工的尊严,做到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决不做无原则的“风派”。
(二)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工作的系统性
系统性,是各级领导在其具体的实践中立足全局,把握全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工作综合效应和最佳效果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领导艺术的基本“内核”。忽视了系统性,就会“单打独斗”,事倍功半,工作就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甚至会贻误党的事业。
系统具有整体、结构、层次和开放四个基本特征。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比如,一个企业的工作本身是一个系统,但相对于上级公司或市场这个整体来说,又是一个子系统。二者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生产经营中,就要在总公司的领导下,结合企业特点,瞄准市场需求,搞好生产经营和企业全面建设,这样才能立足整体、发挥整体功能、体现整体效应。各分支机构对于企业来讲,成员对于班子来讲,都是相同的道理。都要注意系统的整体性要求,都要自觉服从大局。
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组合,以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合理的结构会促进系统的发展,不合理的结构会延缓甚至阻碍系统的发展。结构如何,对企业实在太重要了。企业的产品、资金、人才、编制等一系列生产要素无一不存在结构是不是合理的问题,是不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问题。因此,要想使其都达到预期效果,就不能不考虑结构问题。比如:机关机构设置、班子配备、资金使用、任务分配等都要统筹兼顾,合理搭配,相互照顾,精干高效。
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处理好构成系统的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因层制宜、分类指导,做到逐级分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要干好工作,就要找好位置。比如,机关在企业的位置,各块在企业的位置,各部门在机关、在企业的位置,企业领导分管的工作在整体工作中的位置,等等。各自找准了位置,才能尽到应尽职责,才能发挥决策、指导、协调、调研、服务、传递等各自不同的功能。
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和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因为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即其它系统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的。因此要搞好企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关门办企业是不行的。必须迈向社会,迈向市场,迈向“市长”。企业要脱困、要发展,就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注重系统的开放性。把良好的外部关系和人际关系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来处 理,要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以壮大企业,发展自己。
(三)注重超前思维,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预见性,是各级领导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形势动态、矛盾程度或具体工作发生变化或趋势的洞察与把握。这是提高领导水平,优化领导行为,掌握工作主动权的又一基本要求。如果缺乏预见性,就必然陷入盲目被动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主义中去。
古人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说明了增强工作预见性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无预见性就无主动性。工作的预见性有多强,工作的主动性就有多高。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科学预测能力,要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事物的以往运动变化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其发展规律,据此,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推断。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要加大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性研究。因为需求是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生存的条件,只有掌握了未来的需求,企业才能在生产、资金、人事和组织等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才能及时有效地占领市场并规避风险。否则就会冒很大风险,甚至对市场的变化措手不及,使企业丧失发展机遇。行政工作和思想工作也是如此,也要注重提高科学预测能力,要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加强工作过程中的预测性研究,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我认为,增强工作预见性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注重超前思维,要做到四点:一是注重调查,掌握客观现实;二是去伪存真,尊重客观规律;三是发动群众,整合集体智慧;四是演绎推理,开发思维张力。要善于从全局的、长远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握住大机遇的蛛丝马迹和危机出现的苗头,尤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关键信息、关键环节要予以充分注意与周密考虑,做到走一步,看两步;抓当前,想长远。比如,知识经济正悄然而至,一个富有远见、善于预见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并从企业实际出发,抓紧制定迎接知识经济的对策,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掌握主动权。
(四)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工作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要求各级领导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企业才有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任务的完成、科技的发展、人才的成长、企业的振兴,才能避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各项工作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职工队伍也有许多与过去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学习新经验,这就离不开创造性。为什么有的领导在一个新的岗位上能很快打开局面,有的领导虽然很辛苦,但仍然“江山依旧”呢?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作缺少创造性。
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一是领导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善于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见解,采取新行动。创新是全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觉得,聪明有为的领导者应该在这个“塑魂聚力”上下功夫;二是要有强烈的奉献意识。在工作中,要敢于象陈云同志讲的那样,坚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三是处理好创新与规律的关系。要以积极进取讲究科学的态度,对待客观规律,善于遵循和利用规律,及时总结和推广各种有效的新办法,新经验;四是破除迷信,敢冒风险,甘受误解。要冲破“没有先例不敢干,满足现状不愿干,习以为常不能干”的思维定势,运用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思考问题,尤其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过程中,善于变换视角,变通方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