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想说爱你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年头大概只有学生口袋里的钱是最好赚的了,因为我们年轻,不谙世事,并且常常热血沸腾,脑袋总是发热,剩下的就是那些心里早已笑开花的商人了。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这些孩子也是市场经济陶冶下成长起来的,见识了商家的太多花招了,免疫能力也在逐步增强。我曾经亲眼看到某实业银行在某某学校食堂门口推销某某猫信用卡的时候,左边是大量的产品宣传单被塞到学生手里,右边是大量的纸团扔进废纸篓,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书卷气的男生,他拿着那张薄薄的纸,瞪着眼睛只说了一句话:“骗人的!”,然后用力一折,纸团被扔进了垃圾箱。我想这个学生的言行应该反映了大多数用脚投票的学生的心声吧!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对企业的这种商业行为如此的不信任?这个问题暂且提出来吧,我只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金融巨头们是从来也没机会看见这些细微琐事的,他们所能看见的就是又有多少新客户办理了信用卡业务,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利益回报,仅此而已。至于在办理的过程中,最最基层人员和市场的互动过程对他们来说则是一个黑箱。上千份千篇一律的宣传单,大有一种“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架势,学生也没有那么傻,好在市场经济还能赋予他们一种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好像鱼儿一样聚拢来嗅嗅,然后迅速散开,不管你那诱饵里塞进了多少拐弯抹角看都看不明白的承诺。想做生意,众口难调的规律没有道理不被尊重,不从市场中的每一个体扎扎实实的下功夫,寄希望于几个没有市场基础的头脑发热的创新活动来生存,就等着被市场淘汰的那一天吧,除非你有能力不让民间银行存在,不让外资银行进入,不让金融业引入更多的竞争。
话说到这里,进入正题。早在一年半以前,我刚进入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的时候,就有兼职的学兄、学姐们向我们这些新鲜面孔推销招商银行的学生信用卡。我本人对创新活动一向还是比较关心的,探索创业的过程不容易,也替人家想想,于是拿了些宣传单,认真看了看,还小心咨询了一下,几分钟下来,心里开始疑问了,因为推销人员自己也不能把那些宣传单上的条款实实在在的讲清楚,我心想我完蛋了,我的智商不会就这个水平吧?否定了自己的智商之后,我也否定了我面对的这个诱饵。直觉告诉我,不许瞎折腾。一开始和你打交道我就这智商水平了,办了卡以后我岂不是就更加丧失话语权了?不过这招的确狠毒,用这种手段将像我这样的低智商的学生从成千上万的鱼儿中剔除出去,也不至于日后给你们带来更多的麻烦,不过你们聪明过头了,鱼网的网眼编织的太大了。不论广告推销上如何把承诺和优惠说的是天花乱坠,这年头,说和做依然是两回事是千真万确的。于是我也没有跟风去申请什么信用卡。一年多过去了,我还好好的活着,我在理财方面也没有什么困难,我的平均消费也保持着稳定的趋势。
常言道:山不转水转。我就没有想到还能再次和招商银行信用卡结缘。那段时间,恰好同班上的一位女生接手了招商银行信用卡的推销代理业务,了解到她做这份兼职工作还算辛苦,就不免想到同学一场帮帮忙还是应该的。于是就向她详细地咨询了一下有关信用卡的情况,还好,她平时学习就好,人也聪明,再加上是同学,沟通起来很容易,所以相关的解释也还能差强人意,我决定跟这个银行打打交道看了。于是就有了一段并不特殊也不丰富的信用卡申请经历,亲身感受了一下一种外表火热、内心冷漠的企业文化。
我常常想:信用到底是什么。银行做个人信用卡业务,难!为什么?因为它以前曾经被企业搞得很受伤,企业借了钱不还钱给它留下了心里阴影,个人比企业更加自由,所以它总怕人们借了钱不还钱。为什么怕?因为投机的人也不少,而且获利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搞得银行更加欲哭无泪。为什么能有人这样做?一句与制度问题有关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就亲手掩盖了一切细节设计上的检讨。 于是银行总带着心里阴影来设计制度,以一种不信任对方的心态去拓展市场,举手投足间都表现出一种受过伤的信息。我捧着招商银行学生信用卡申请单,在同学的耐心指导下,从头一一填到尾,末了,叹了口气,对她开了句玩笑,“我感觉自己没有任何隐私了”。从我的身份证号码到学生证号码,从我的学校电话、详细住址、手机号码、电子邮件到我的家人、朋友、同学的详细住址、电话号码,从我就读的小学一直到大学,一一悉数奉上。你突然在瞬间感觉到招商银行从一开始就抱定不信任你的态度,它认定了恶意透支就写在你的脸上,所以你申请可以,但你把个人资料写全面,你就是跑到天涯也会把你揪出来,而且即使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这且不说了,还有更狠的一招霸王条款:甲方有权收集、处理、传递及应用乙方及其附属卡申请人的个人资料。其他的冠冕堂皇的解释不必看了,法律为经济权贵服务,即使日后有什么问题,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在法律上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话语权。我想打退堂鼓了,同学看出了我的顾虑,“你都填了这么大半天功夫了”,于是我咬了咬牙,“试试看吧”。
真如我所料,个人信息披露的越丰富越真实,信用卡业务的审核也越快,两天之后,我就受到了招商银行的申请受理通知的电子邮件,又过了一周,一张有着16位账号的信用卡已经通过快递寄到了我的手中。这种高办事效率暂时让我消解了一些以前对企业认知的误解。于是就按照对方在资料中说明的那样开始申请开卡,而这个过程却也让我对企业刚刚建立起来的好感再次下降。我不知道是不是我真的比较笨,因为在和这些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遭遇挫折并一次又一次的要为自己的低智商而难过。按照对方提供的网站我打开了招商银行的网站首页,赫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些打着叉叉的要登陆的框框,无论这里面是基于何种考虑,这种欢迎方式对每一个想要了解这个企业的人都是一种不愉快地经历。静下心观察了一下,打开信用卡登陆常见问题的页面浏览了一下,才知道别人原来和我遭遇过同样的问题。我一个人的笨于社会无碍,问题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笨,那企业就想想是不是该降低自己的智商水平了。于是我返回来看到原先页面上方出现了一行文字,说必须要安插一个小软件之类的东西才能去掉叉叉。使用电脑的人大概都不太欢迎一打开网页对方就要强迫你安插一些控件之类的东西,这是非常讨厌人的事情。不说这个了,我所看到的招商银行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就这个水准了。没办法,我承认自己是低智商,但我还不至于到绝望的地步,为了和已经打交道的对方继续打交道,我将努力在磨难中锻炼,在不断的折腾中提高自己的智商水平。
按照提示动了几下鼠标,等了几分钟后,叉叉算是不见了,于是开始进入开卡的办理程序。先是出现了一个关于信用卡使用的合约页面,几千字专家们编得也很辛苦,大意就是规定清楚双方会保留什么权利义务之类。不过不知道银行是不是看准了普通消费者既看不懂也没耐心看就会同意的急于求成心理而故意这么做的。这一页就算过去了,接下来填写个人资料,你为客户着想你就搞个填写样本教教我,我跟你初次打交道我也不是天才怎么能钻到你肚子里去知道正确填写方法。第一遍填完,点了确定后,跳出来这样的对话框“您输入的使用年限有误”,好吧,我承认我笨。于是我瞪大了眼睛拿起专业考试的那种认真态度把资料上的说明和提示仔仔细细研究了一下,刷新页面之后,刚才填的一大堆全都不见了,好吧,我认命,重来。于是我把刚才填的一堆数字又从头到尾的敲了一遍,这下没问题了吧,点确定。结果又跳出来这样的对话框“你输入的联系电话有误”,我的天哪,我第一次就输的这个宿舍电话号码你怎么就不吭气?事不过三,我是个学生你怕我信用度低,那输入我们家的电话号码总可以了吧?又作了一次万丈高楼平地起的输入工作,忐忑不安的祈祷着,别再贬低我的智商了,可以吗?谁知那边系统还就是不买账,对话框再一次跳出来“对不起无相关记录”。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招商银行对如何对付它的客户很有一手,其他的银行你们也要学着点。于是就只好拨打电话开通卡业务了,看来你不就是想让我给电信公司再作点贡献,我作,你在前面不提供填写样本的心思真是昭然若揭了。没关系,不是有两部电话么,那个800的电话我没打过,不知道收多少钱,也不会使用,我们这里是西部,哪有你们坐镇的本部发达,于是就拨打那个021的长途电话了。拨通后,按照提示音很小心的按键操作着,还没反应过来怎么一回事呢,只听见一阵温柔的声音:“你的开卡业务有问题我们将自动为您转到人工服务,请稍等”,也不管我接受不接受就将我打包给了转人工服务,好吧,电话都打了这么大半天了,就硬着头皮看看对方怎么人工服务了。“喂,您好,请问你有什么问题?你接下来和我们的对话将被录音,谢谢您的合作。” 我有什么问题?我有一肚子火正在熊熊燃烧!我尽量平静地向对方表达我在网络上申请开卡业务时遇到麻烦,希望得到帮助。对方对我的问题了解的好像很到位,说让我报上我家的电话号码就可以了,我想我诚信啊,说吧,然后居然又让我报上我家人的姓名,我想天哪,我不过就是申请一个学生信用卡,今后能不能用的上都很难说,你凭什么还要知道我家人的名字!我诚信那,我说了。我想你这么做是要核实我的个人身份是吧。可我觉得你也没必要这么神经过敏,对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都显得如此放心不下,那你还做什么信用卡业务?于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才终于等到了那个最终的开卡密码设置,然而我也真的快被折腾得吐血了,电话那边依然是温柔的声音“请问您还需要什么服务?”,我回复到“不需要了,谢谢”。真的是不需要了,真正的客户服务不会出现在我快要被你们折腾得吐血的时候,晚了。如果银行高层把精力花在培训这些温柔的声音上,那么我说你们只是在塑造一种火热的外表和冷漠的心的企业文化。明知学生信用卡业务难做,大可不必去敢为天下先。但既然做了,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建立一种大度的信任感?为什么不在具体的设计细节上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为什么总是为一些蝇蝇小利破坏自己的企业形象?为什么不把功夫下在中间环节的技术水平上?
好在我还能自我消气理解,因为银行也得优先满足就业的需要,生态圈里每个企业还得要生存吃饭。每年毕业这么多研究生进了银行谁不想多挣点钱补偿谁是傻瓜,短视的创新活动大可由这些管理层拍拍脑袋就做出的策划方案充斥了。一大堆繁文缛节的使用说明和使用须知让人还没使用就已经后怕了,什么细节都可以讲不清楚,唯独还款方式足足列了有七种之多,创新的心思要都花在这上面消费者真是无话可说了。更让我这个井底之蛙奇怪的是信用卡不设密码,正如使用说明上强调的“使用过程中双眼不要离开你的卡”,“如果提示输入密码就按确认或者随便6位数字”,天哪,你自己都对信用环境那么担心,反而能设计出来不带密码的让消费者遵守各自信用的信用卡?那岂不意味着我的信用卡有可能为别人买单了,目前基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的信用卡我为什么要使用?你要消费者使用你的卡,还要消费者独自承担潜在的风险,这有道理吗?即使没有信用卡,我依然会开心的消费,即便我一时陷入困境,我还可以寻找我的亲戚朋友同学,假如我真的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信用卡业务早就将我排除在外了,我大可放心的直接上街乞讨了,所以我没必要自找苦吃的提高自己和银行的交易成本啊。想提倡我跨时期选择消费,现在花未来的钱,我也想啊,可我不会被迷惑的,我清楚地知道我的生活环境是中国,不是美国。
“窥一斑而知全豹”,我把自己的经历作了麻雀似的详细解剖,感情色彩在里面,主管判断也在里面,也不是呼吁什么,也不是批评什么,不过就是陈述普通人感受的这个现状,总得大家都要心里清楚才行,差距在哪里,差距有多大,总还不至于没有自知之明。还是开头那句话,想做生意,众口难调的规律没有道理不被尊重,不从市场中的每一个体扎扎实实的下功夫,寄希望于几个没有市场基础的头脑发热的创新活动来生存,就等着被市场淘汰的那一天吧,除非你有能力不让民间银行存在,不让外资银行进入,不让金融业引入更多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