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向发展战略谈


谋求芜湖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东方满眼春,万物竞新生。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在内的东部沿海10省市,20年多来一路领跑中国经济,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芜湖作为沿江开放城市,如何在“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中发挥优势,在东向发展中有何思路和举措?最近,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灵魂、四个依托中心、五个基地、六个融入”,简意赅地概括文件的主要内容,表明《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实质上是一个宏观决策,是谋求芜湖下一步发展的行动纲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在安徽奋力崛起中率先探索,率先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年初省委书记郭金龙在芜湖调研时明确要求我市进一步发挥优势,率先探索,率先发展,为安徽崛起作出更大贡献,整个文件就是以此为灵魂展开的。为什么这次市委、市政府文件要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这样一个看起来好象很虚的内容为主题。刘晔华语气坚定地说,发展的视野、发展的观念,决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我们要做睁大眼晴看世界的芜湖人,在更高的平台、更高的标准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关注和借鉴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验及做法,积极谋划芜湖在“十一五”以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对芜湖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一个理性的决策。指点眼前的中国地图说,与西高东低的中国自然地形地貌走势相反,得地理位置、政策和风气之先的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版图上无可争议的高地,而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早在几年前,芜湖市就提出“向东看”,相继在全市开展了 “怎样看神秘的温州人”、“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加快芜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讨论,一直把希望的眼光盯在中国最具活力的东部!长三角,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而财政收入更是占到了全国的四分之一。面对这块充满神话的土地,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芜湖市毗邻长三角,临江近海,承东启西,是安徽省连接长三角的桥头堡,南京都市圈的重要城市,东部发达地区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扩张的黄金跳板。东向发展,是芜湖跨越式发展的最佳路径。今后5年将是国际资本加速转移的高潮,国内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趋势也不断增强,众多的机遇摆在我们面前,芜湖经济发展也处在一个难得的“黄金期”。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是芜湖在难得的“黄金期”中能否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关键。现在思路清晰了,这就是文件提出来的,弘扬争分夺秒、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奋力争先的精神,以思想观念接轨为先导,以产业要素接轨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接轨为保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发展的融入格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芜湖要通过东向发展战略,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使长三角成为我市产业升级的依托中心、招商引资的依托中心、科技人才的依托中心、接轨国际的依托中心,逐步使我市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产业和资本承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同时,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缩短与长三角城市的差距,达到长三角同类城市的发展水平。
芜湖市与长三角人缘相亲,文化相近,历史上经济合作往来就十分频繁。近年来充分发挥海螺、奇瑞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有目标地招引相关联的大企业、大集团和配套厂商来芜湖发展,已汇聚了13家“世界500强”、23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众多东部沿海企业,引进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技术密集型项目,产业发展层次有了明显地提高。目前,芜湖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连续5年高居全省第一,工业增加值连续5年增幅全省第一,工业综合效益指数创下连续50个月居全国43个大中城市之首。下一步我市实施东向发展战略,重点是瞄准江浙沪,在学习发展理念、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强化招商引资、广泛利用要素资源、借鉴政府管理经验方面改革创新,努力实现观念融入、空间融入、产业融入、开放融入、要素融入、体制机制融入。芜湖已具备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和环境基础,中央实施中部崛起以及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芜湖加快发展信心和决心。可以预见,芜湖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有江南水乡特色、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又城乡一体、和谐发展扬溢现代气息的芜湖将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