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韩国,反思中国


 

——读詹小洪《韩流汉风》感想

 

聂辉华

 

看完风靡中国两岸三地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我们会想到什么?也许我们会想到剧中女主人公坚毅不屈的精神品格,也许会想到跌宕起伏的宫廷斗争,也许会想到韩国华丽的服饰与精美的膳食,也许会想到女主角李英爱的个人魅力。但是有多少人会想到它也是韩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标志?又有多少人会想到它甚至是韩国与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解释权的文化宣言书?

 

《大长今》仅仅是韩国在影视产业方面强劲发展的一个符号,而韩国在经济上、社会文化和民族精神等其他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方面。一个在上世纪60年代与我们的人均GDP差不多的国家,今天它的人均GDP却是我们的十倍!面对滚滚“韩流”,表面的艳羡和盲目的追捧只会让我们更加落后,而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学习才能让我们加速和平崛起。在众多与韩国有关的文章著述中,我很庆幸地发现,还有《韩流汉风》这样令人清醒的书。作者詹小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将自己在韩国讲学一年的亲身经历和持续研究韩国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为我们“师韩长技以更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读本。利用该书的内容,我想说说韩国究竟有哪些主要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就从《大长今》说韩国的“文化攻略”吧。该剧极力彰显了韩国宫廷御膳的营养价值和服饰的多姿多彩,让人们看到韩国的传统文化在穿越历史的时空之后依然如此富有生命力。要知道,韩国对于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给予了组织、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保护。《大长今》中的宫廷配方就是以韩国第38号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为基础的。而由于《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膳食和医药产品,如泡菜和高丽参,销量也跟着上升了不少。比电视剧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电影。1998年,韩国国产电影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短短几年之后,争气的韩国电影人就在2003年夺回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尤其让韩国人扬眉吐气的是,2004年初推出的《实尾岛》和《太极旗飘飘》竟然都创下了5个多亿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这两部电影规定只有15岁以上者才能观看,算下来韩国每两名符合观看条件的国民中就有一人观看了这两部电影!什么时候中国本土的电视剧和电影能有这样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打开电视,我们看到的不是打打杀杀的武打片,就是“三呼万岁”的连续剧;走进影院,我们看到的不是“无聊之极”的贺岁片,就是死板死眼的教育片。这些透露的不是奴性文化、官场文化,就是低俗搞笑。我们的文化无论从源流上还是从时间上,都比韩国要早要长,但是我们可曾通过电影或电视出口过多少文明的精华而不是“人性的压抑”?

 

再看韩国的经济政策。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依靠韩国威权体制下的政治稳定和“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等扶持政策,韩国经济实现了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汉江奇迹”。韩国的三星、现代和LG已经成长为世界领先的巨型企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韩国的汽车业,它比中国汽车业起步还晚十年。今天,韩国国产汽车占据了国内大部分市场,拥有大部分自主品牌。反思中国汽车业:同样是政府大力扶持,而且采取了垄断式的保护,还有国内这么大的市场支持,但是在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市场份额只有区区10%。国内几大汽车业巨头不努力进行技术追赶和品牌开发,却整天借“规模经济”的口号挤兑国内民营企业,真是让人“恨铁不成车”啊。当前,举国上下都把“自主创新”作为共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很多经验。

 

在我看来,韩国经济和文化能有如此成就,除了政府政策的有效激励外,与韩国国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不无关系。韩国从人口规模和国土面积上讲,只相当于中国的浙江省,也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国家。但是韩国国民对内“相忍为国”,对外团结一致,愣是凭着一股绝不服输的精神将美国电影和日本汽车赶出了国门,还大量地出口电子、汽车、化工和钢铁等高中档产品到世界各地。为了表明对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土主权,韩国的血性青年敢于到日本大使馆前绝食、剃光头、断手指甚至自杀。几年前,当亚洲金融风暴席卷韩国时,为了充实外汇储备,韩国很多家庭拿出金银首饰去换取韩元。爱国不单是体现在铺天盖地的口号上,更是要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韩国青年在这方面的表现,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上述内容,本书还提供了中韩两国在经济往来方面的翔实资料和大量数据,描绘了韩国政坛的波诡云谲以及南北朝鲜之间的微妙关系。对于商界人士而言,阅读本书的“韩国经济篇”将从中受益。而对青年一代的“哈韩一族”来说,浏览一下全书,也许会让自己对韩国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刻。如果说作者前一本书《告诉你真实的韩国》是一部日记式的“浮世绘”,那么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忧思录”,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或许美中不足的是,本书的内容是根据作者这几年发表在各类报章杂志上的文章汇编而成,因此对一些重大的问题难免论之不深、言之不全。同时在视角方面,我认为也可以拓宽一些。比如,作者认为中韩两国在贸易结构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以中国大陆的劳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非常低廉为基础的。但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要素价格的上升,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要素优势会部分地被相邻的印度和越南所替代,这是全球分工的必然趋势。那么在这种趋势下,中韩两国经济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我们期待作者在现有的两本书的基础上,继续作出更深入和更全面的思考。

 

 

原文经删减后以《“韩流”外的反思》为题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6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