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可谓是一波三折。年初,管理层称2005年是“转折年”,广大投资者也对2005年的市场转折充满信心,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转折”竟然是2005年6月6日大盘跌穿千点,阔别了八年的千点再次与投资者相逢,千点论也成为现实。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破位并没有导致大盘的继续跳水,反而使得股市见底。这是个转折年。
2005年是券商的重组年。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低迷后,有的券商已注定无法熬到2005年的冬天。低成本进入证券业的契机显现,苦候已久的国内外金融资本蠢蠢欲动,券商重组风生水起。围绕券商重组的消息在2005年攒足了业内的眼球。
2005年,中央对券商重组不再沉默。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临危受命,承担起扶持和重组重点券商的重任。6至9月,中央汇金分别向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三家证券公司以注资和再贷款的形式输血,金额超过百亿元。与此同时,建银投资在承接央行80多亿元再贷款的前提下,接手原南方证券74家营业部和投行业务。此外,建银投资还联手中信证券对华夏证券进行收购重组。汇金和建银的高调运作显示出中央彻底解决券商困境的决心。
2005年中国股市十大事件
2005年1月1日起,对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减征有关营业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减税,减税方案是由2‰降为1‰。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扶助券商和救市的举措,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类似于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的地位迅速提升,股市中新能源个股迅速崛起。
4月8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但由于其样本股数量较多,规模庞大,因此没有得到很好的炒作机会。
5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件大事,是关系到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制度性变革。此后,股市内的投资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在股改中“寻宝”成为所有投资者最关心的焦点。
2005年6月6日,大盘跌穿千点,阔别了八年的一千点再次与投资者相逢,千点论也成为现实。但是,破位并没有导致大盘的继续跳水,反而使得股市见底反弹。
7月,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股市中不同行业公司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大量进口行业的股票是利好,如航空、石油、境外旅游业的上市公司;可对大量出口行业的股票则构成利空,如纺织业、原材料出口公司。
7月,央行召开“证券公司重组通报会”。会议上确定的思路是由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担当救助券商的主体,对银河、申银万国和湘财等重点券商进行注资以实施市场化的财务重组。
8月22日,宝钢权证挂牌交易,正式宣告权证交易在中断近10年之后,重新在内地股市登场。宝钢权证上市之处的疯狂表现使得部分投资者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也使得随后盲目追涨的投资者陷入深套之中。
9月初,国际原油期货突破70美元/桶大关,并创历史新高至70.85美元/桶。受此影响,上海燃料油期货大幅上涨,各主要合约均刷新历史高点。油价创历史记录的上涨,对上市公司业绩将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除了一部分天然气、煤炭、石化类公司,如石油开采类上市公司,还有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及部分能源行业,特别是新能源类上市公司可以从中受益以外,其余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将面临程度不同的冲击。
10月份,“十一五”规划建议出台,成为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和结构性调整。
2005年是期货市场的一个巩固阶段,是期货市场真正走向规范化、市场化的开始。也正因为如此,回顾2005年中国期货市场前进中的波折,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期货市场正经历一次涅槃重生。
2005年是中国期货市场休整的一年。无论是新品种上市,还是期市行情波澜壮阔,还是中国股指期货被海外关注,以及关于争夺铜市定价权的纷争,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期货市场开始向规范化和国际化靠拢,我们认识到了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封闭自己就等于是坐以待毙。
2005年是券商的重组年。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低迷后,有的券商已注定无法熬到2005年的冬天。低成本进入证券业的契机显现,苦候已久的国内外金融资本蠢蠢欲动,券商重组风生水起。围绕券商重组的消息在2005年攒足了业内的眼球。
2005年,中央对券商重组不再沉默。汇金公司和建银投资临危受命,承担起扶持和重组重点券商的重任。6至9月,中央汇金分别向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三家证券公司以注资和再贷款的形式输血,金额超过百亿元。与此同时,建银投资在承接央行80多亿元再贷款的前提下,接手原南方证券74家营业部和投行业务。此外,建银投资还联手中信证券对华夏证券进行收购重组。汇金和建银的高调运作显示出中央彻底解决券商困境的决心。
2005年中国股市十大事件
2005年1月1日起,对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减征有关营业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减税,减税方案是由2‰降为1‰。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扶助券商和救市的举措,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类似于太阳能、风能等替代能源的地位迅速提升,股市中新能源个股迅速崛起。
4月8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沪深300指数正式发布。但由于其样本股数量较多,规模庞大,因此没有得到很好的炒作机会。
5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件大事,是关系到证券市场稳定发展的制度性变革。此后,股市内的投资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如何在股改中“寻宝”成为所有投资者最关心的焦点。
2005年6月6日,大盘跌穿千点,阔别了八年的一千点再次与投资者相逢,千点论也成为现实。但是,破位并没有导致大盘的继续跳水,反而使得股市见底反弹。
7月,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股市中不同行业公司的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大量进口行业的股票是利好,如航空、石油、境外旅游业的上市公司;可对大量出口行业的股票则构成利空,如纺织业、原材料出口公司。
7月,央行召开“证券公司重组通报会”。会议上确定的思路是由中央汇金和建银投资担当救助券商的主体,对银河、申银万国和湘财等重点券商进行注资以实施市场化的财务重组。
8月22日,宝钢权证挂牌交易,正式宣告权证交易在中断近10年之后,重新在内地股市登场。宝钢权证上市之处的疯狂表现使得部分投资者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也使得随后盲目追涨的投资者陷入深套之中。
9月初,国际原油期货突破70美元/桶大关,并创历史新高至70.85美元/桶。受此影响,上海燃料油期货大幅上涨,各主要合约均刷新历史高点。油价创历史记录的上涨,对上市公司业绩将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除了一部分天然气、煤炭、石化类公司,如石油开采类上市公司,还有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及部分能源行业,特别是新能源类上市公司可以从中受益以外,其余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将面临程度不同的冲击。
10月份,“十一五”规划建议出台,成为市场展开新的布局和结构性调整。
2005年是期货市场的一个巩固阶段,是期货市场真正走向规范化、市场化的开始。也正因为如此,回顾2005年中国期货市场前进中的波折,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国期货市场正经历一次涅槃重生。
2005年是中国期货市场休整的一年。无论是新品种上市,还是期市行情波澜壮阔,还是中国股指期货被海外关注,以及关于争夺铜市定价权的纷争,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事实是,期货市场开始向规范化和国际化靠拢,我们认识到了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封闭自己就等于是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