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加大对能源的使用控制力度
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警告称,中国必须对能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对能源的巨大消耗已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胡锦涛的讲话使中国政府能源政策的双轨制再一次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虽然政府一直在积极获取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年增长率超过9%的中国经济提供发展动力,但政府也一直在努力通过增加核电和氢电供应的方式来限制对外部油气资源日益上升的依赖。
中国并非唯一面临这种困境的国家,美国总统布什(Bush)也曾呼吁降低美国对于中东石油的依赖。但中国和其他经济迅猛发展的国家(尤其是邻邦印度)对于能源的巨大需求正是推高油价的因素之一。
中国在海外达成的一些能源交易也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在伊朗和苏丹的投资使中国招致了帮助敌对国家的抱怨,而中国试图与加拿大和美国的其他盟国达成交易的努力也引起了华府的不安。
去年,中国国有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0883.HK, 简称:中海石油)放弃了以185亿美元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oration)的努力。批评人士此前表示,此项交易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对于能源的渴求已使得中国公司将收购战场开辟到了万里之外的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过去6个月中,中国公司已签订了总值70亿美元的合同,收购在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和叙利亚油田中的股份。有报导称,中国一家国有公司正在考虑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的另一处石油资产。
巴克莱(Barclays Capital)驻伦敦的能源分析师Kevin Norrish指出,中国公司收购海外能源资产的行为包涵了战略性因素,就如大约10-15年以前,日本众多自然资源类企业(包括石油公司)纷纷收购海外项目的举动一样。
中国的石油公司开始海外投资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国内油田的供应已不能满足呈两位数增长的中国经济的需要。而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家庭收入的增加导致私车销售徒增,对于塑胶和其他石化产品的行业需求也迅速膨胀。
进口的大幅增长使得中国领导人开始为本国依赖中东石油的问题感到担忧,这些石油要通过中国无法控制的海运航线运抵中国。
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简称CNPC)去年8月份同意支付42亿美元收购邻国哈萨克斯坦的一家石油生产商,以便通过管道输送把石油运送到中国。
然而,中国仍需控制石油的上游资产。中海石油1月份时表示,公司将支付23亿美元收购尼日利亚一海上油田的股份。CNPC去年12月份时也表示,公司将与印度一家合作伙伴联手,支付5.76亿美元收购叙利亚一油田。
表明中国仍计划进行更多收购的一个迹象是,中国政府上个月刚刚与印度签署一份关于海外收购的信息共享协议,以避免发生得不偿失的竞购战。
此种收购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国有企业锁定海外供应的联想。但行业分析师们认为,石油市场太过复杂,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Norrish表示,很显然,中国的目的并不是买断石油资源并将其运抵国内;基本而言,中国的兴趣在于确保能源供应增长。收购海外项目的股权有助于确保国内投资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中国政府已努力提高国内油田产量以降低石油进口,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政府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石油进口下降5%,至9.532亿桶;同期国内产量增长3.7%,至12.7亿桶。
金融分析师们指出,中国石油需求的激增推高了世界市场的长期平均价格,但其他因素也不容忽视。去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水平基本持平,但全球油价照样高涨不止。
Norrish表示,不能将油价升至每桶70美元全部归咎于中国。
中国政府正力推节能措施,并加大核电、风电、氢电和其他替代性能源的使用,并计划在2020年以前建立30座核电厂。
但中国政府的目标太过温和,仅希望在2010年以前由核电供应中国4%的能源需求,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供应5%的能源需求。
随着未来数年经济以预计超过9%的速度增长,中国的油气进口还将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