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新进展


河南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新进展

郭民生

近年来,我们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工作的大格局,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工作环境,积极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地位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战略性工作。近年来,我省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省委书记徐光春就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把专利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助推器”;“要开拓创新,抓紧推动专利申请工作,为河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李成玉省长在省直部分单位和行业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使知识产权经济成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新动力和新经济增长点”。省政府领导多次研究部署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统筹协调涉及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省人大、政协的领导多次监督检查、调研和建言献策。省委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中率先在全国提出要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省政府也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意见》(豫政[2002]4号)和《关于组织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的意见》(豫政办[2003]64号)。2004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的全省科技、高教、人才、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文化产业等大会上多次强调知识产权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和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新政策,进一步扩大了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域和舞台,知识产权工作的地位得到了历史性提升。各级领导的重视,政策环境的改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都为我们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创造了宽松的条件

2、知识产权工作的合力初步形成, 保护知识产权取得明显成效省政府于2003年建立了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办公室制度,省政府领导多次主持研究部署重大和涉及全局性的知识产权工作,在26个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组织开展了多项大型活动,全局性知识产权工作的逐步铺开,影响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合力省辖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管理和服务开始向基层延伸,有力地促进了知识产权经济的发展。目前18个省辖市相继设立了知识产权局(2001年只有四个),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得到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取得新进展,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制度;创建了知识产权部门与公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全省共有11个省辖市设立了联合执法机构,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有效开展,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5年12月,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督察组对我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3、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对外开放软环境进一步改善。省人大2001年1月颁布实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去年以来,我局配合有关部门开始对《条例》进行调研、修改,2005年12月,在河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新修订的《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以高票获得通过。新《条例》中三大“突破”、十四条新增条款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亮点”;这次修在激发全社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专利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大突破,将对建设“创新型河南”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起到推动和保障作用。针对我省实际,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执法月”、“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举办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通过多媒体、多层次、广视角的知识产权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了我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扩大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我们组织知识产权讲师团,派出领导、专家深入到市、县、企业和党校,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的知识产权培训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上百场次,培训各类知识产权人才超过五万人次,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知识产权意识明显提高,各类市场主体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逐渐增强,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非职务发明人活跃在中原崛起的第一线。

4、专利申请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资源拥有量跨上新台阶近年来,我省的专利申请量实现快速增长,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双双跨上新台阶,我省已进入知识产权资源快速增长的新时期。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省专利申请在上年20.1%速度增长的基础上又有大幅提升,增长率达到42.1%,高于国内37.4%的平均增长水平,是“九五”以来我省专利申请年增长最快的一年,创我省年专利申请量的历史最高,当年专利申请量8981件,居国内第12位(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是“十五”初年我省年专利申请量的2倍多,年增长率居国内第11位,实现跨越式增长;当年专利授权量3748件,居国内第11位,较上年同期增长13.0%,增长率居国内第12位,与国内平均增长水平持平。“十五”期间我省专利申请、专利授权总量分别为29093件、15199件,比“九五”期间(专利申请16314件、专利授权9915件)分别增长78.3%、53.3%,长期以来我省知识产权资源占有量偏少的局面已初步得到改善,全省专利申请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知识产权工作正在逐渐深入到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十五”期间,尤其是近三年来我省全社会的发明创造热情不断高涨,专利申请量每年一个新台阶,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几乎接近我国实施专利法前15年(1985-2000年)全省专利申请的总量。我省的专利申请量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专利的结构不断改善,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我省职务专利申请以71.9%的增长率居国内增速第三,职务专利申请量实现快速增长,在全省专利申请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7.9%增加到33.7%,与2001年相比,全省职务专利申请占全部申请量的比例提高了19个百分点以上。其中, 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快速增长(35.2%,73.9%,22.8%,67.0%),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已进入全国前十位(第九名),约是2001年的五倍;高等院校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实现高速增长(70%,382.4%,61%,135.6%),是2001年的31倍多;科研单位专利申请量也实现较快增长(86.7%,1.2%,15.3%,69.4%),是2001年的3倍多。此外,在三种专利中,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构成比例进一步提高,与“九五”相比,全省“十五”期间的发明专利在全部专利构成中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外观设计专利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专利结构进一步改善。

5、专利战略推进工程取得成效,知识产权经济初现端倪。近年多来,我省围绕培育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示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省分批确定了15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工作,通过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构建信息平台,加强知识培训,指导战略研究,提高专利产出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示范试点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新飞、许继、安彩、宇通、双汇、洛轴研、中铝中州公司、金龙、蓝雪、濮耐、陆德等一批试点示范企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试点示范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通过开展“河南省首届非职务发明创业十佳个人”评选活动,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我省广大发明人依靠专利技术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在荥阳、巩义等22个县(市、区)和郑州、洛阳、漯河3个高新区开展区域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县(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各项省级示范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批像新乡金龙、新乡华兰、洛阳轴研等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做大做强的企业,像李官奇、李起胜等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创业的个人不断涌现,新飞、安彩、双汇、宇通、许继等我省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市场竞争、抢占科技制高点、赢得竞争优势的强有力武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贸易的结合日趋紧密,知识产权制度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显现,知识产权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今年我省组织开展的“百户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5年底,新飞、新航、科隆、安彩四家企业集团当年的专利申请量已突破100件;宇通、新野纺织、中铝、飘安、黄河、中信重机、许继等10家重点企业专利申请量均已超过30件,均较去年有大幅度增长,百户企业当年专利申请总量达1529件,较去年全年申请量相比增长124%,占全省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的60%,百户企业已成为我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主力军,并使我省企业专利申请量跻身国内前十名居第九。

6、 求真务实,视“小”为大。针对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差、体系弱、困难多、前景好的实际,我们确立了“严实学为主”的指导思想:严——就是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制度和机制。工作纪律、思想作风要严,管理制度要严,工作标准要严,对年轻人的要求要严;同时,要注意内严外宽,宽严相济。实——就是要求真务实,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能光说空话、说大话、讲套话,打官腔;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不能思想浮躁,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眼高手低,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对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对己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一个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而共同奋斗。学——就是要建立一种学习、研究和创新型组织。知识产权工作始终处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前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目标和文化理念;必须不断学习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不断研究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必须摒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做到胸怀全局,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近年来,我们承担国家和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十余项,出版发行《区域专利发展战略》(约35万字),组织编写了《专利基础知识培训教材》(10万余字),在国内有关媒体上发表大量系列稿件,形成了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就是要有所作为,追求卓越。入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大机遇。我们既不能胸无大志,无所作为,逆来顺受,等、靠、混;也不能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要坚持从头开始,由小到大,积少成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断拓展知识产权事业的“领地”,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主——就是要突出主业,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政府就是服务!要从“无”处着眼,从创新处入手,以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概念进行统筹考虑,用现代管理知识、现代服务理念和意识指导知识产权业务设计,打造服务品牌,提升社会影响力。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严实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已被全局和系统干部职工所接受,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学习研究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系统干部职工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服务态度的明显转变,大大提升了知识产权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度和亲和力。知识产权事业已成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事业!

7、思路决定出路,有“为”才能有位2002年起,我们结合我省科技和经济工作实际,牵头组织专家对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大省、强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了河南省专利发展战略,并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理念,已被省委、省政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和全省科技大会等重要文献所采纳。能够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积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已取得初步的成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河南省实际,主动提出“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再造知识产权文化”“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等一系列新的观点,开拓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业务及工作特色。同时,我们还从实际出发,按照“正确定位、强健肌体、培养队伍、营造环境、抓住关键、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取得突破”的思路,对近期工作的重点任务、主要目标等进行统筹安排,全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经过努力奋斗,实现了初步成效:一是全省的专利申请量三年迈出三大步,实现了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二是专利申请的质量、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原创技术的发明专利和决定我省产品更新速度的外观设计专利快速增长,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专利申请增长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成为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工作的主体;三是政策环境更加宽松,管理队伍不断增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生活待遇明显提高,全系统初步形成了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成就事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生动活泼、事业兴旺的新局面。

8、讲究工作方法,注重以人为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必须把有限的人、财、物、时资源用在主要工作和最紧迫任务上,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按照“突出重点、摆正位置、大局第一、育才为要、累积文化、完善自我理念,全面、均衡、合理、效率地统筹各项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科技厅的中心工作,有效地服务于全省经济及科技工作的大局,重点抓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的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与科技工作密切结合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以及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等在工作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着重处理好局内、省内和省外“三个工作循环”,紧密配合,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形成了工作合力;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知人、容人、凝聚人、成就人,形成了工作团队和事业发展的合力。

总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如政策棚架,体系薄弱,保护不力,意识欠缺,投入有限等等。我们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坚信,“科技引领未来,知识创造财富”!只要我们立足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扬长补短,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为创新型河南和知识产权事业拓出一片新天地!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