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


三年前我提出“流域生态经济”概念。所谓“流域生态经济”,指的是从保护和优化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出发,依照地理区域的自然属性和大自然生态规律以及“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江河湖海区域为一生态经济区域单元,对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动态协调的整体规划、布局和建设。以实现“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空气清新,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流域生态经济战略的总目标
流域生态经济战略的总目标是建立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荣持续和谐协调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
这个总目标的提出,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今日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迫切的重大课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环境问题起源于经济问题。人类自弃牧从农开始,使逐渐面临人与自然环境如何共处的哲学问题。遗憾的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或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自由,一直在干着“否定自然”违反生态规律的急功近利行为。当人们在品尝征服自然胜利果实的同时,也惨痛啃食着自然报复的苦果。人们终于发现,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肮脏,环境越来越恶劣。改造自然的目的原来是为了造福人类,没想到却带来了如此严重的效应,以至于威胁到人类的命运。
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的严重缺陷,把人类引向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西方传统经济学虽然提出了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的财富观,但它本质上是一种工业文明的财富观。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却把生态与经济、人与大自然推向尖锐对立的状态。这种经济理论,既没有把反映资源环境价值的成本纳入其市场价格之中,也没有把生态环保效益真正纳入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看不到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关系,导致和放纵了人们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流域生态经济战略总目标体现了两个基本观点:
1.如何正确认识和摆正人与自然关系。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至今主要可分三种认识观:“天命论”、“人定胜天论”、“天人合一论”。“天命论”否定人的能动性,一切听天由命,显然不可取;“人定胜天论”否定自然,过度张扬人的能力,是另一个“极端”,不能辩证地认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是不可取的。以工业文明财富观为核心的西方传统经济学理论,忽视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鼓励人们单向地尽可能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而极少或根本就没有想到大自然也需要良性的回馈,把人与大自然、生态与经济推向尖锐对立的状态。基本上属于“人定胜天论”的范畴。当今全球严峻的生态危机现实已经作出证明:这种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
流域生态经济理论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质疑的同时,发扬我国古代哲人“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出人是大自然的骄子,人类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为人类谋取福祉,与此同时,强调人是大自然的成员,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大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损俱损,共生共荣,密不可分的。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类与大自然彼此具有意义,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江河流域上中下游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流域生态经济理论认为: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乃是一个生死与共的结构系统。他们之间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各种关系,都通过生命之水源源不断的流动和地理、历史、环境、气候等的关联而紧密相连。为此,人们应以江河、湖海流域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一个彼此具有意义的社会经济集合体,并使其具备能够组织、协调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功能,不能只是上游人们搞好生态平衡对下游有意义,而下游人民经济腾飞对上游人民无意义。在处理上下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上,必须应用“流域生态经济”理论方法,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任何片面的宣传和行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流域生态经济战略布局
流域生态经济战略布局是以江河、湖海流域为实施战略目标的区域单元。人与自然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面对这样一个相互作用趋于混沌状态的松散结构,我们在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只有将江河湖海流域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协调演化的机理入手,才能为人与大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铺平道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每一江河、湖海流域内各个部分在环境气候、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文、风俗、生态等等无不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具有很大共性。根据我国古代哲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我们在布局生态和经济和谐协调发展的规划时,没有道理将一个完整的大自然系统割裂开来,而应当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顺天道而为”,必将事半而功倍。
在中国境内有三大江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另外还有几条跨国江河,如黑龙江,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等。湖有洞庭湖、太湖、鄱阳湖、芜湖等,均为境内湖。无论境内流域或跨国江海流域,都可以建立“流域生态经济圈”或“流域生态经济带”。如“长江流域生态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太湖流域生态经济圈”,“芜湖流域生态经济圈”等等。
流域生态经济十大主要战略措施
1.设立环保税,用征收工商营业税的办法征收0.5%至1%的环保税,作为人类回馈大自然的主要经济来源,并通过彩票和捐款等方式筹措环保基金,作为人类回馈大自然经济来源的辅助办法。
2.组建强有力的“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全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长江、黄河、珠江三条跨越数省的大江大河,其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人应由国家副总理级首长担任。对于流经一省为主的河流湖泊,可考虑建立由副省长级首长挂帅的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如广东的“东江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韩江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北江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
上述第一条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保证,第二条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织保证。这样,全国各江河湖海流域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工作都有专门组织机构和首长负责,又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中国可持续发展就充满希望,前景光明。
3.合理布局流域上中下游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
4.加大对上游地区的道路、通讯、能源、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政策、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帮助上游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5.加快上游农村的能源建设步伐,改变伐木取火的生活方式,普及燃气并对上游地区贫困户给予燃气补贴。
6.加强对交通、厂矿、城镇、屋宅建设的管理。实行“谁建设,谁绿化”措施,严防水土流失。
7.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护森林。
8.立法立规,实施“绿水工程”,对城镇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面实行清浊分流和集中净化处理,严禁把大江小河当作垃圾池和“下水道”的违法违规行为。
9.合理开发资源,理智应用科技,加强环保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10.动员全社会力量尤其是下游发达地区政府和人民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帮助上游人民发展经济和搞好环境保护。
保护深圳和香港的母亲河――东江
东江对于深圳和香港究竟有多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东江,深圳和香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如果哪一天东江出了问题,深圳和香港都在劫难逃!
在全国范围内,东江流域是经济与生态基础最好的地方,地理、气候、人文、经济等各方面条件都得天独厚,最具生态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优势,整个流域就是一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组建一个“东江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国家未实施环保税之前,通过“四市两特区”(河源、惠州、东莞、增城、深圳、香港)地方政府和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环保基金的筹措,就可以在1-2个五年计划内,实现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的样板,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东江流域迈进生态文明的美好生活图景和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广东经济(尤其是珠三角经济)发展到今天,需要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治水工程和扶贫工程的经验和办法,对全省尤其是省内几条江河上游地区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实施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计划。20多年来,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珠三角的发展变化,令世人瞩目。但是,广东也有“西部”,粤东、粤北、粤西广大山区也存在着类似“中国西部”一样的落后和贫困,还有珠江的严重水污染和年年洪涝灾害、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等等。广东也急需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的全面治理和粤东、粤北、粤西的开发和扶贫。广东可从东江流域开始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省铺开,用3-4个五年计划,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态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富足的社会主义新文明。
人类从原始蛮荒的“天人合一”时代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两三千年的农业文明,近两百年间又创造了工业文明。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类迎来信息经济的时代,地球变小了,人类的能力空前强大,大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都在发抖,人类可以利用地球上的资源、积累起来的财富和高科技手段,为人类建创最美好的家园;也可以将地球弄得百孔千疮,肮脏不堪,甚至在顷刻之间将地球毁灭。两种前途,两种命运都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过去、审视自身,克服人性中的弱点。作为越来越理智,越来越聪明的人类,必定选择第一种前途,不要第二种前途。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创造出更加辉煌,更值得骄傲的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生态与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自觉的“天人合一”和地球新文明――生态文明。这是人类的福祉,也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