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二)


对外开放必须有一定的限度(二)

最近国家提出以自主创新为主,打造创新型国家。这就是说我国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自主创新,不能全靠外国,不能盲目引进外资,不能毫无限制地招商引资,我们的对外开放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内因是发展的动力,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不但丰富了人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还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变化发展。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社会有国际社会的生产力,一个国家也有自己的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都是生产力,按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可以成为国家发展动力。当一个国家处于生产力落后的状态时,是以自主创新为主呢,还是以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生产力为主呢?如果以学习国外为主,那么内因决定论就失效了,在这里就是错误的了。如果坚持马列主义内因决定论,那么就要以自主创新为主,可是放着国外优秀的先进的东西不去学习这不是好的态度啊。这些又该如何理解呢。

实际上这一问题很好回答,只要问一个问题就行了——学习了脱离开你的实际情况的先进技术你能使用它么?每个技术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如果引进的技术国内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它有什么用呢,就是再想办法引进创建这样的条件,可新引进的条件要起作用不也需要新的条件么,条件不现成还要再引进再创建,这样所引起的一连串的改造是不是要打破原有的社会平衡和谐呢,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科学技术只有在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而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条件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更改的,这就是国情。学会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如果国内没有其发生作用的条件,他就还是书面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成为生产力。不是说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好事,就会提高生产力,实际上,生产力发展也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学会了屠龙之术,还需要有龙来给你屠,没有龙学屠龙术就是浪费时间金钱。科学技术只是第一生产力,但还不是全部的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也都是劳动力要素,而且是物质要素,是不可能随意改变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生产力的物质要素才能起作用,否则就只能是学者手中的废纸,不会转化为生产力。

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的一个弊端就是这些科学技术适应国外的物质条件,但是不是适应国内的条件还是未知数,还需验证,也就是说还需要内因来作出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不能盲目引进技术,对外开放必须有一定限度的重要原因。自主创新就没有这个问题,在自己的条件下创新,新的技术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生成的,是符合实际的,不必再通过选择。事实上,自主创新必须成为主流,因为生产力发展本身就是克服现有客观的条件,改变这些客观条件从而适应客观条件的过程,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就是克服了本国的客观条件,适应了本国条件的技术,但拿到我国来条件改变了,就不一定使用,还要重新予以改造,加以创新后才能使用。比如美国农业很发达,生产技术很高,主要是用大机械,搞农场式作业。但这样的技术在我国是不能用的,我国实行的还是联产承包制度,土地很分散,大机械根本不合适,耕作技术肯定不能用农场式,这时候,我们就只能搞自己的创新,改发展大机械为发展小型的机械,像目前的机动三马车、小型拖拉机、收割机,就很适应我国的条件,提高了生产力。

有很多国内需要的东西国外是没有的,或者说是国内不适用的,这在于国内条件的独特性。客观的物质条件是需要逐步地克服和改造的,生产力是必须逐步提高的,企图一下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只能象大跃进一样造成国家的灾难。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套很贵重的生产线引进后甚至还没有投入生产就下马了,教训深刻啊。依靠自主研发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不符合条件的也研发不出来,不会研发成功,成功的肯定是适应国内条件的。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上的困难,这时候如果国外有这样的技术,不妨去学习一下,突破这一难关。这就是说学习国外的技术只能是自主创新的有效补充,我们不迷信自主创新,但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在此基础上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自己的自主研发能力,仅此而已。就是一项技术全部是学习的外国的,由于还是需要经过国内的客观条件的选择,与国内的各种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生存,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新过程,但是被动的创新,不如在自主研发过程中借鉴外国技术主动。

可见,无论在任何时候,内因决定论是不失效的,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国家不能放弃主动权,要坚持在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基础上坚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总体思路,不能全部依靠外国,也不能闭关自守搞闭门造车,我们必须坚持合理的有限度的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