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肉鸡效应”


 

7年时间,牛根生已把全国乳制品企业排名第1116位“蒙牛”,带领到排名第2位,业界对牛根生和蒙牛的评价是“一路狂奔”。蒙牛乳业(2319.HK2006年中期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3.434亿元,上年同期为2.465亿元,同比增长39.3%;营业额为75.46亿元,而2005年同期则为47.54亿元,同比增长58.73%。蒙牛净利润再次超过另一大乳业巨头伊利(2005年,蒙牛净利润为4.57亿元,伊利净利润为2.93亿元),成为国内最赚钱的乳业公司;而在营收方面,蒙牛略低于伊利,两者的差距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根据伊利股份(600597 .SH2006年上半年财报,其主营业务收入79.33亿元,同比增长40.17%;净利润总额2.02亿元,同比增长18.17%。伊利的销售收入高于蒙牛,毛利率也略高于蒙牛,但蒙牛的税率只有10%左右、伊利却达到30%。

 

从雅虎到谷歌,从网易到盛大,速度的狂欢者们以一个又一个颠覆性的神话,将公司成长的传统故事踩在脚下。这些甚至远远超过他们同行前辈(如微软者)的成长传奇,在印证一个“快时代”到来的同时,似乎也在不断改写商业的本质涵义。

 

这种快速发展的现象,有点象喂养肉鸡,肉鸡通常7周就可以出栏,生长周期短、见效快,成为农民快速致富的投资渠道,我们暂称之为“肉鸡效应”。

 

创业型企业与风险投资又是分不开的。每1家快速各种的公司背后,都有私募基金的影子,风险投资恰恰又是最先登陆中国的私募基金。私募基金1元资本投入,三年后可带来12元增量收入,这正是“快公司”之“快”的本质特征。也是肉鸡7周就上市的“肉鸡效应”。

 

与上一轮互联网创业投资热潮中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同,基金运作封闭期一般在七年以内,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快进快出,锁定风险。至此,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私募基金投资案例中繁出现“对赌协议”条款。“对赌”的本质就是,鞭笞企业管理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少资本撬动最大营收的过程,再用最大的营收包装上市,从而打通私募基金的退出通道。

 

肉鸡的出现,一度使草鸡很郁闷,肉鸡抢了草鸡的风头、抢了草鸡的市场,同时肉鸡也磨练了草鸡,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初肉鸡的搅局,草鸡一定远远没有现在的身价,所以,“肉鸡效应”是把双刃剑,在快速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让对手更加锋利。

 

蒙牛这几年在大步向前的同时,也激励了既是同行业兄弟又是竞争对手的——伊利,由于两家分属不同的体制、机制,考察的统计指标、口径、权数不同,坊间对蒙牛、伊利的评判也各有厚薄与褒贬,

 

伊利今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前9个月伊利主营业务收入124.81亿,同期增长37.76%,持续全面领跑中国乳业。更重要的是,前三季度伊利实现净利润2.94亿元,纳税达到创记录的8.10亿元,纳税额约是中国乳品企业第2名到第10名的总和;利税总和为11.04亿元,同比增长25.31%,在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卓越的盈利能力。

 

伊利,才刚刚尝到草鸡吃香的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