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间棚村
王照伦
概 况
清乾隆六年(1741年),刘氏族人由费县南阳社滴水崖村(今属平邑县流峪镇)迁居天宝山区的龙顶山巅东南侧的石棚定居。后因人口增加,逐步将石棚分隔为9间,“九间棚”由此而得名。1956年,将九间棚、马家岭、平顶山、栗家棚4个自然村组建为九间棚行政村。
九间棚位于平邑县地方镇西南部,东连两泉庄,西接和乐村,北邻大圣堂,南靠赵家庄。隶属平邑县地方镇管辖。
村域地处山区,在海拔
2000年底,全村有70户、214人,均为汉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共有22个姓,其中男性村民有刘、张、廉、葛等4个姓,另有由于婚姻关系导致外村女性嫁到九间棚而增加的李、徐、庄、王、甘、郭、陈、夏、孙、赵、吴、杜、程、马、滕、武、翟、崔等18个姓。
194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00元。1978年,为4.6万元。2000年达到321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9.35∶90.34∶0.31。全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九间棚是平邑县人均纯收入十强村之一,2000年在全县1056个行政村中名列第4。该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架电、治山、治水、修路实现了高山水利化,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在战天斗地过程中,铸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1988年1月,被中共临沂地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88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水利先进单位”称号;1989年,被中共临沂地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0年 4月,被临沂地区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地级文明单位”称号;1990年,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党员活动室”称号;1990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1年3月,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91年3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91年5月,被临沂地区行政公署授予“学讲树活动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七五’扶贫开发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5年6月,被中共临沂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1996年7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大 事 记
1946年,刘德成在所在部队入党,成为九间棚村的第一个中共党员。
1956年,组建九间棚行政村,成立九间棚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德功任社长。
1958年,建立九间棚生产大队,刘德功任大队长。
1960年,组建中共九间棚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刘德敬任书记。开始搞植树、造田、治山活动。
1961年,第一批草房建成,部分农户迁出石棚。
1963年,全部村民迁出石棚,结束了九间棚人长达222年的穴居生活。
1964年,在石棚内建立九间棚小学。
1966年,以房屋为教室的新九间棚小学建成投入使用。
1968年,成立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廉茂增任主任。
1970年,成立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刘德敬任组长。
1984年,建立九间棚村村民委员会,张如意任主任。
是年,将电力线路架设到九间棚。开始修筑下山的道路。
1985年1月,刘甲坤任支部书记。全面实施架电、筑路、整山、治水工程。
1986年,山东省省长李昌安在临沂现场办公会上提出“学习九间棚精神”。
1989年10月至11月,新华社记者李锦到九间棚进行长达52天的采访活动。
是年11月6日,在平邑参加全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会议的山东省副省长马世忠率与会人员视察九间棚。
是日,中共临沂地委书记王渭田视察九间棚,并将“九间棚精神”概括为“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艰苦创业”。
是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视察九间棚。
是年11月29日,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视察九间棚。
是年12月16日,中共临沂地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学习九间棚活动的意见”的通知。
是月,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昌安视察九间棚。
是月,山东省省长赵志浩视察九间棚。
是月,山东省副省长王乐泉陪同参加全国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会议的领导视察九间棚。
是年,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许林枫视察九间棚。
是年,中商部部长胡平视察九间棚。
是年4月,山东省顾委、人大、政府部分领导视察九间棚。
是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顾问程金瑞视察九间棚。
是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致信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赞扬九间棚。
是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组部部长宋平在莱西召开的全国村级政权建设会议上接见刘甲坤时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共产党的威信也是干出来的。”
是月,中组部副部长赵宗鼐视察九间棚,并为九间棚题词:“荒山成串筑天池,石坡秃岭遍绿枝。龙顶悬崖织锦绣,九间棚人赋新诗。”
是月,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谭福德视察九间棚。
是年9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九间棚,并为九间棚题词:“九间棚精神发扬光大”
1991年春,立由高昌礼书写碑名的“九间棚村旧址”碑1通。
是年3月,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是年11月7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到九间棚视察,并为九间棚题词:“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
是年,开始实施“立足山上农林果,出山进城办企业”的发展战略。
1992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临沂接见刘甲坤。
是年10月,邓小平、江泽民、李鹏在京接见刘甲坤。
是月,刘甲坤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
是年,刘甲坤出任天宝山自然风景区旅游公司总经理。
1993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九间棚艰苦创业的事迹为题材拍成1部题为《沂蒙山人》的故事片。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到九间棚视察,并赋诗1首:“九间棚村故事多,慕名来客费琢磨。花果山上天池水,春风总改旧时波。”
1998年3月,刘甲坤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开始建设占地106.66公顷、资产1200万元、有7个园区的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刘甲坤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9月,平邑县六大班子领导到九间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九间棚第二次创业问题。
是月,参加全国21世纪扶贫会议的与会人员视察九间棚。
是年,成立九间棚党总支,刘甲坤任总支书记。
经 济 发 展
第一产业 建国前,粮食亩产50公斤,总产1500公斤。1978年,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总产8750公斤。从1984年至1989年的6年间,九间棚人为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大搞以架电、修路、整山、治水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男性劳力几乎常年吃住在建设工地上,女性劳力也要平均每年出工310多个。一个不足200人的小山村,6年间投工10万多个,投资23万多元,搬动土石2万多立方米,架设高压输电线路
九间棚人在改变村域面貌和自身命运的过程中,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坚毅品格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乐章,并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第二产业 在222年的穴居生活期间,“活下来”成为九间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本不会有发展第二产业的条件和心思。直到20世纪60年代,方有小作坊式的粉皮和豆腐加工。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内第二产业才逐步发展起来。1991年九间棚确立了“立足山上农林果,出山进城办企业”的新的发展思路,投资2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九间棚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工业项目。2000年,实现产值2900万元、利税260万元,从业人员达到500人。
第三产业 20世纪80年代前,九间棚没有第三产业。直到90年代后期,第三产业才逐步发展起来。1992年,投资6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聚龙山庄”旅游接待站。2000年,实现产值10万元、利税1.3万元,从业人员12人。
特色产业 “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是在沂蒙山区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项目。1999年以5万元起步,现已发展成由北京、保太、五龙湖、平邑、地方、山西晋城、河北涞源7大园区组成的集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研发基地,总资产达1200万元,占地106.66公顷。科技园主要经营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以黄金梨为主的鲜果、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以速生杨为主的绿化苗木和名贵花卉。党总支以建设“农业科技园”为标志,开始了艰难的第二次创业,现正在积极运作,争取把“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办成省级科技园区。
社 会 进 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全村30多人穴居在石棚里,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建国初期,要到外村就读,因经济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十几个适龄儿童仅有两三个上学。1964年九间棚村小学在石棚内开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66年,深受没有文化之苦的九间棚人,在村里经济条件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支部书记刘德敬带领村民肩扛人抬将建筑材料运上山,建成房屋式的校舍,使孩子们告别石棚走进明亮的教室上课。到2000年底,先后有9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中专4人、专科4人、本科1人。
人民生活 建国前,九间棚人过着类似“野人”的穴居生活,人均收入不足10元,糠和野菜成为村民的主食,只有过节和家里来了客人才舍得吃粮食。建国后,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九间棚人的生活也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口粮50公斤、收入88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村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成为地方镇的首富村,跃居平邑县第4。全村有各种机动车15辆(其中14辆为私人所有),摩托车36辆,电话106部(其中移动电话26部),彩电76台(户均1.1台)。
村庄建设 建国前,穴居在石棚里的九间棚村民人均使用面积不足3平方米。建国后,村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九间棚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后,大多数村民在山上和山下分别有1处住宅,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0平方米。与此同时,村两委加大了改变村容村貌的投资力度,山上村庄的道路、绿化、卫生、文教、办公等设施达到了县内先进水平,森林公园式的村庄被临沂市评为“市级旅游景区”。经历沧桑的“九间棚村旧址”、高山湖泊式的“九间棚天池”成为游客争相观赏的景点。1990~2000年,国内外有200多万人到九间棚视察、参观、考察、调研、学习、游览,其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7名,部分中直机关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部)级干部110名,并有6个国家的客人,还有48所大学派出由师生组成的考察、调研团(组)。地处县城建成区的山下九间棚,纳入了县城规划,实现了城市化。标准化的厂房、花园式的厂区、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成为平邑县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集体福利 建国前,极度贫困的九间棚人没有任何福利可言。建国后,村民福利逐步增加。自1995年始,60岁以上的村民享受每年360元的退休金,并由村集体出资为55岁以下的村民交纳养老保险金,60岁以后可到保险公司每年领取600元的养老金。
组 织 建 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6年,刘德成在部队入党,成为九间棚的第一个共产党员。1959年,刘德敬被赵家村党支部吸收为党员。1960年建立九间棚村党支部,刘德敬任书记。1970年成立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刘德敬任组长。1972年撤消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恢复大队党支部,刘德敬任书记。1985年,刘甲坤任支部书记。2000年,组建九间棚村党总支,刘甲坤任总支书记。总支下设农村、科技园、企业3个党支部,有党小组6个,党员16名。
建立党支部40年来,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自1988年来,九间棚村的党组织,12次被中共平邑县委评为先进单位,3次被中共临沂市委(地委)评为先进单位,3次被中共山东省委评为先进单位,1次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建国后,九间棚、栗家棚、马家岭、平顶山4个自然村归临近的赵家村管辖。1956年,以上4个自然村组建九间棚行政村,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德功任社长。1958年成立九间棚生产大队,刘德功任大队长。1964年,刘德香任大队长。1968年,成立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廉茂增任主任。1978年,撤消九间棚村革命委员会,恢复九间棚村生产大队,刘德香任大队长。1984年,成立由3人组成的九间棚村村民委员会,张如意任主任,下设2个村民小组。2000年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刘甲坤任主任,刘甲学、刘立清任副主任。刘甲新任民兵连长,廉茂源任治保、调解主任,刘立清任团支部书记。1988年以来,九间棚村行政组织12次被平邑县评为先进单位,2次被临沂市(行署)评为先进单位,5次被山东省评为先进单位。自1991年至今,九间棚村一直是省级文明单位。
人 物 简 介
刘德敬 男,1933年生。1958~1959年任村会计,1959年入党,1960~1985年1月任支部书记。在任职期间,主持了草房建设,使村民迁出世代居住的石棚;在石棚内创办了九间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并实施了九间棚小学的校舍建设;组织了植树、造田、治山、治水、修路、架电等活动,初步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刘甲坤 男,1954年生,大专文化。1976年入党,1985年1月任村支部书记,1999年任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兼总经理,2000年任村党总支书记。期间,带领村民进行了长达6年、投工10万余个、投资23万多元、搬运土石达2万多立方米的架电、修路、治山、治水、造地活动,使九间棚实现了高山水利化,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为群众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并在此艰苦卓绝的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举世公认的“九间棚精神”。此间,绿化、美化了九间棚,使九间棚作为“沂蒙山区的一颗明珠”而成为热点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为使九间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1991年提出了“立足山上农林果,出山进城办企业”的战略构想。投资2300多万元,先后在平邑县城建成九间棚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农业科技园等工农业生产项目,使九间棚村200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2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49年的不足10元提高到2000年的3100元,一举使九间棚跻身平邑县人均收入十强村之列。1985年当选为中共平邑县委委员,1992年4月当选为中共天宝山镇党委副书记, 1992年 10月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当选为临沂市人大常委,1992年任天宝山自然风景区旅游公司总经理,1995年兼任天宝山镇人大主任,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任中共地方镇党委副书记兼地方镇人大主任。先后15次受到县级表彰,10次市(地)级表彰,7次省级表彰,2次国家级表彰,并3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山东强镇名存志,齐鲁书社2002年 月第1版。
(黄晓理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