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私之花结出无私之果?
――二评《天下事》
按: 欧阳君山曾在本网站发表《深刻反思经济人,全面升级经济学》一文,介绍了他的《天下事》一书的核心概念“注目礼人”,以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相对。随后,笔者以《“自利”≠“自我中心”》一文,对此作了评论。本不准备化更多笔墨,但君山热情地以其专著相赠,并相邀继续参与讨论。盛情难却,而且感到讨论是有意义的。但又杂事缠身,所以到现在才写出一点新东西。本着求真的精神,笔者将继续实话实说。经拜读了《天下事》全书后,笔者认为可将《“自利”≠“自我中心”》一文加上副标题《——初评<天下事>》,以重申其中的观点。
《天下事》确是一部奇书。至少有如下两“奇”。
一“奇”:《天下事》敢于违逆当代思想主流。首先,虽然个人主义在西方作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盛行数百年,在当下中国也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提倡“修治齐平”、“天下为公”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古老传统,冲击着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传统,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私”字始终都只能羞羞答答地躲在“公”字大旗的后面伸张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甚至明明是非法或缺德的营“私”勾当也往往是假借“公”家的名号而大行其道的。像《天下事》这样不加掩饰地、而且系统地将“私”利作为“我”一切社会行为的全部出发点来构建思想体系者,确是难得。
如果说,公然为“私”伸张其存在的合理性,还不能说完全违逆当代世界的思想主流,那么在物质主义(包括生活方式的逐物之风,和意识形态上形形色色的“唯物主义”)风靡世界和中国的今天,《天下事》把推动社会演进的原动力归结为属于精神范畴的“注目礼”争夺,而不是人的物质追求、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争夺,则完全是逆当代潮流而动的一种观点。逆当代潮流,可以是反历史潮流,也可以是在前面引导历史潮流。《天下事》究竟属于哪一类,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当所有有关问题(见下文)有了答案以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该书借着对物质主义的否定,从一个肯定“我”唯自利(即自“我”中心主义)的前提出发,经过一番推演,得出了一个提倡弘扬中华文明的结论(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反自我中心主义的)。这确是一奇。
二“奇”:《天下事》大规模地融合抽象推理和形象铺叙于一炉。该书的副标题是《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顾名思义,这应是一部使用“经济学”语言“证明”“中华文明”合理性的学术著作。一般来说,学术著作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即借助抽象的概念,通过推理或者归纳来得出或证明某个结论。该书确实从其独特的人性假设出发,进行了一系列“逻辑推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自成一个思想体系。应该说,这主要是抽象思维的结果。但其扉页上又说,该书“融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确实,该书采用了章回叙事式的推演架构,并广徵博引,穿插了许许多多有趣的诗文、典故、逸事等等,又自始至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叙述,这些可说是该书的“形象”之处。学术著作虽以抽象思维为主,当然也可以穿插一些诗文、故事,有时还可以“插科打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来帮助传达某些枯燥的抽象道理,“让人读来妙趣横生”,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不过,这与“形象思维”是两回事。形象思维通常为文学艺术家所采用,他们以事物的具体形象,而不是以经过抽象的概念,作为思维的载体,一般是用来展现某种难以言传的意境,表达某种朦胧的感受,而不是用来“证明”某个可以以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的结论。形象思维可以避开抽象思维所必需的逻辑明确性和严密性要求,可以容忍、或甚至故意借用某些意念模糊的形象,来传达某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或意境。所以,“形象”的借用,既可以为严密而枯燥的抽象言说增添血肉和色彩,也可以(尤其是大规模的采用)为抽象思维中的某些含糊或疏漏之处起到掩蔽作用。不过笔者的兴趣是在该书抽象思辨的总体逻辑上。待抽象逻辑的是非曲直梳理清楚了,“形象”装饰的功过虚实也就不言自明了。不管怎么说,抽象和形象如此大规模的交融,确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
卸下繁花似锦的无数大面积“形象”装点,该书的总体逻辑,其实很单纯。概括起来,作者先是肯定人们对于“注目礼”的争夺,用以代替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然后逐步推演说明:追求以最小“交易费用”换取最多最大“注目礼”这一“经济学逻辑”,必然引导人们走上放弃暴力、放弃任何强加于人、转而寻求自我完善的道路;进而通过这种内在精神追求,而达到遏制人类对外在世界进行无限制物质争夺这样一个结果――这就从经济学上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合理性、优越性。不过作者并不否定“我”唯自利、自“我”中心是人的天性,因此重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乃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为己”,就应该去追逐“注目礼”,而不是“逐物”;“逐物”,恰恰是“迷己”,即迷失自己的表现。笔者要问的是:从“我”唯自利出发,真能到达无私的完善境界吗?表现为“注目礼”争夺的唯私之花,真能结出无私之果吗?再问得细一些:
1. 人性中究竟有否利他、兼利的基因?
2. 注目礼争夺是否就是一切?
3. 注目礼争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导致人性“自我完善”?
4. 在促进人性的完善方面,中华文明究竟有哪些长、短处?
5. 在当下中国,要改善人性,最需要改革的是什么?
笔者将试着就这些问题逐一探究,也希望网友们一起来思考、讨论。
【未经事先通知作者,不得擅自抄袭、转引本文特有的观点、文字。违者必究。】
联系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