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央二套“商务时间”栏目播出了一期题为“裁员:这个杀手不太冷”的节目。该节目以前一段时间百度“闪电裁员”事件为例,讨论企业与员工应怎样面对裁员问题。节目播出后,引起了一些反响。有评论说我在节目中语出惊人,说我是百度事件发生三个多月以来,第一个在公开场合表示理解和支持百度的企业老总。我想这也许是事实。
在节目现场,在整个企业方阵中,几乎所有的嘉宾都是各公司的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人员,而只有我一个是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家。这些管理人员,他们谈论时的着眼点是如何处理好裁员问题,使员工更容易接受、更好过些,这当然有他们的道理,然而,既然我在场,就不能不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裁员问题。应该说,节目这样的设计安排本身,或许就有某种意味在其中。也许,当时我的言语相对于其他嘉宾,显得有些尖锐,但我的感觉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不站在企业的立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话,那么这个节目看上去就成了一个对百度的“声讨会”、“批判会”。
由于节目时间、场合等的局限,我当时没有将我的观点更详尽地表达,在这里,再作些说明。对于百度“闪电裁员”事件,我的观点如下:
一,国有企业一般不裁人,但却集体裁员。这些年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国有企业几百万的职工集体下岗,以“买断工龄”的方式将这些员工推向社会,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几百万职工的集体下岗相对于百度数十人的裁员,孰大孰小,造成的影响孰轻孰重,我想,不难分辨。我们的社会和媒体对待国有企业,是否也像对待百度那样,是去批评、声讨这些国有企业呢?我们看到,往往是要求员工体谅企业困难、以社会稳定大局为重之类,而且先前还一般是用“待岗”“下岗”来描述,后来才渐渐地直截了当地说是“裁员”、“失业”,这本身就表明了对国有企业的宽容的态度。当然,民营企业的做法有欠妥的地方应该批评,然而我想,我们应该注意,实际上存在着对民营企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不公平。
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只要是合法地进行裁员,就无可厚非,具体做法上的争议由企业与员工协商解决,必要时可以诉诸劳动仲裁。我想,如果Goolge或yahoo在美国“闪电裁员”数十人,美国的媒体不见得会大肆评论和炒作。在中国有一种不良风气,如果哪个企业发展得好,它便成为了媒体焦点,甚至成为被攻击的靶子,对它的要求就变得十分苛刻。
三,在节目现场,除了我以外,大家都认为员工是弱者,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更好地对待被裁员工。我认为,这也同样未可厚非,然而这样就存在一个误区。百度当下有数百人,被裁的仅为30多人,人们现在都在关心被裁的30多人,却没有留意那留下来的数百人。被裁员工是弱者,为什么会是这样,有社会环境的作用,而他们公开说出他们的不满,得到媒体的支持,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强者”,而企业出于经营需要,不一定能够公开其裁员决定的理由,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了“弱者”。在我看来,只有企业利益得到保障,那些留下来的多数员工的利益才有保障,而这是企业考虑的第一位的事情。我在慧聪没有做过“闪电裁员”的事,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了企业中多数员工的利益,以合法的方式进行“闪电裁员”,我是支持的。那些企业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理所当然应该把事情做好,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讨论,可以批评,而这样做的时候,也理所当然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我被“商务时间”的节目置于“在场企业家”的位置,当然有责任说我该说的话。
四,现在有一种现象,在人们的意识中,似乎只有坏老板,没有坏员工。员工被裁,便可以任意地说前雇主的种种不是,社会和媒体便会向他们投来同情和支持,而却少有人考虑他说的是否是事实。中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在前一个公司有种种劣迹的员工,一样可以到另一家公司工作,并将其在前一家公司的工作经历变成一种转工的资本。企业很少对求职员工进行背景调查,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员工做出损害雇主利益的行为。
虽然在商业上,我和李彦宏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竞争,但我认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的。对于他本人,我对他抱有崇高的敬意──他在自己的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创造了中国的公司在高科技领域击败国际巨头的奇迹,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是应该受到社会敬重和爱护的。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