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中国还要不要“圈养”作家?


有感中国还要不要“圈养”作家?

 

    刚才看了一位博友的文章,有些感触,于是想写一写文字。

    文学就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产物,它与人们的吃穿用相比,它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但与每个人离不开,我们天生不是作家,我们天生有美的感受。

    当作家,必需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和文彩才行。文彩一半天生,一半后天陪养。有了天生的文彩,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基本生活保障,那他这辈子肯定当不了作家。不能给人民写出好文学作品,供大家品读。

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好象人都不注重文学了,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写两个“性丑文”就可以成为作家,于是说没有必要“圈养”作家的必要,非也。

    本人自小就追求文学梦,也写过一些好作品,但终因多种原因没有结集,也没有资金与实力及时与大家讨论,所以没有成为作家。细想来,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稿文学创作的生活基础,成了家之后孩子要吃穿,家人要生活,写稿子稿费又高,没法生活,最好的生活方法是去打工,但打工又争不了多少钱,并且干活时有人看着你,你也没有时间诗情画意,也少了灵感。所以一直把有才气我磨成了一块没用东西,只能给别人写写吃牛的稿子。本人多希望有机会成为作家,拿着工资,然后争稿费,因为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才能有时间和心情写作,有谁能饿着肚子稿写作呢?还没有吧!如果有,也不会坚持多久的。

    千百年来,中国一些出名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吃着皇粮的多。或者总有生活保障,他才能作文。如孔子有3000多弟子,当弟子就要给老师交费,所以他有收入。庄子呢,也是吃着皇家的饭,所以才有文章保存下来,也有人捧它。再近一点,二十四记上的一些才子,文人,他们大多是有生活保障的人,或者经过奋斗,有了生活保障,才作文,如司马迁、曹操、苏东波等,他们都是一些古代作家的人,没有作家的穷作家在历史上好象不多。所以,文人就是要有钱才行,有了钱,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文人才有闲情和豪情,当然有了这种创作冲动,他才能笔下生花。如果饿着肚子,看到可口的果子,只会着吃,那有必情抒发感情。

    总之,现在有人说没必要“圈养”作家,我觉得他是一个疯子,决定有病。所以本人是大力支持作家,有基本要资,吃着皇粮,他才能有为,如果没为,也没什么?写的少又有什么呢?社会就在在呼养作家的几个钱,你看看那个吃饭地方,那一顿没有吃掉一个有才气的作家的生活费呢?人们平时看的各种东西,那一个不是人们用心写出的呢?想白看人家的东西,不想给人家掏学费。

    国家“圈养”作家是历史的必然,自从有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国家就“圈养”一大帮文人,如果社会再发达,没可能没有精神追求的东西。当然作家也得从事更多的事了,国家也得让文人参与更多的事,让他们被“圈养”起来之后,有所作为。如果光“圈养”不给这些文化更多参与社会,实贱生活,那他可能写不出好东西来。或者,国家应考虑一下,如何让作家进入政界,参与一些建设,让他们有了才情(因为我不是作家,我有时搞不明白,作家除了写些文章外,再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