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晚 谢定国家 内
老两口还在讨论刚才的话题。
吴淑女:老谢,你知道,我在工商银行搞了一辈子的“复式记帐法”,可是,我怎么也搞不清楚的是,你们所谓的“逆向记帐法”是个啥东西,能给我解释一下不?
谢定国:我问你,你知道“复式记帐法”或者说“借贷记帐法”有那些弊端吗?
它们还有弊端?吴淑女不解地问:“借贷”这种“记帐法”我已经使用了一辈子了,没有发现它有什么弊端呀!挺科学的。
还科学?谢定国说:当然,与“流水帐记帐法”或者说“单式记帐法”相比是科学多了,要不然,怎么能说它是科学管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呢?可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和不可否认的。
吴淑女:它都有那些弊端?
谢定国: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先有发生”而“后有登记”。
这也叫“弊端”?没有“发生”的怎么登记?难道你们的“逆向记帐法”是“现有登记”而“后有发生”?吴淑女不解。
当然。谢定国回答道。
吴淑女想了想问:那你们的“登记”依据的又是什么?难道是想象?
当然不是。谢定国回答道。
吴淑女:那是什么?
我们依据的是经济规律。谢定国十分肯定地说:只有经济规律是可靠和可以依赖的东西即我们是把经济规律当作“参照系”来进行登记的。
吴淑女:经济规律是个啥东西?难道它是往来账务?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依据的“原始凭证”?我看你们的东西搞不成。
连经济规律都不能依赖了,又有什么东西是可以依赖的?谢定国解释说:当然了,我说的“经济规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抽象的经济规律而是一个具体的和有所指的经济规律,是一种具有“模型意义”的经济规律,就像是建筑学意义上的模型。说道这里,谢定国好象没说清楚似的接着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建筑模型你知道吧?它当然是可以依赖的东西了,而且人们还必须要遵守,任何人都不得违背!
吴淑女:你们的“逆变管理法”难道就是管理学意义上的模型?——是吗?
谢定国:你说对了。
我好象是听明白了一点,但还不十分明白。吴淑女说:如果连我这老会计师都听不明白,那你们的记帐法就成问题了。
其实,我们的记帐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东西。谢定国解释说:我们的“逆向记帐法”又叫做“盈亏前置式记帐法”。
吴淑女:什么叫“盈亏前置式记帐法”?难道是先有“盈亏结果”,而后根据这个结果而进行记帐的方法吗?
谢定国:你又说对了。
吴淑女一副不解之状。
见吴淑女不解,谢定国解释道:至少你应该知道,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其结果不是盈利,便是亏损吧?
这谁不知道?吴淑女有点不服气地说:你把我这个干了一辈子会计的人当成傻子了。
谢定国:那我问你,盈亏的结果是否是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制约的结果?
吴淑女一副懵懂、不解之状,但为了让谢定国把话说完,她还是把话茬接过来说:就算是吧。
谢定国:什么叫“就算是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存在“就算是吧”。
吴淑女:就算是“就是”成了吧?
谢定国:如果是,那我们就应该能够“根据已知求未知”的方法,求出经济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并能够根据经济规律把经济事物的“运动模型”构建起来。
吴淑女仍然是一脑门子的懵懂、不解。
10 晚 高家客厅 内
高德昌与吕开泰正在对话。
你是学经济的,大概对“价值驱动”原理并不陌生。高德昌说:一种好的东西要想得到推广,如果缺乏“价值驱动”恐怕搞不成。在你的《报告》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这方面的内容讲的少了点。
这一点我知道,因为我不可能用几千字把这么多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吕开泰说道:我以为,从国家的角度上去看,如果实行“逆变管理法”至少有以下好处:第一,由于“逆变管理”的对象是过剩的产品、资本、生产,而过剩产品、资本、生产又是导致企业亏损和国家、区域经济危机的根源,所以认识、区分过剩产品、资本、生产就具有了经济学、管理学意义。
高德昌:你是说过剩产品、资本、生产是导致企业亏损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是。吕开泰回答道:换言之,如果没有过剩产品、资本、生产的存在,就不会有企业亏损的发生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的爆发即过剩是金融、能源危机的根源。
怎么理解?搞德昌问。
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东南亚地区资本过剩造成的。吕开泰解释说:换言之,如果索罗斯等人的“量子基金”不涌入东南亚金融市场或者说罗斯等人的“量子基金”涌入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后,能被资金短缺的、利益丰厚的东南亚地区给吸纳,并用于商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去,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就不会爆发。
搞德昌点点头,表示赞同。
至于说能源危机,自然是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了。吕开泰进一步解释说:如果生产不过剩就是说能源供大于求的话,那么石油、天然气和与石油有关的华工原料的价格就不会大幅度盘升?而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由于生产过剩造成的?当然,产品过剩自然也就是导致企业亏损的根源。
这又怎么理解?高德昌问。
道理很简单。吕开泰说:如果企业生产多少产品都能够销售出去——前提是在销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润,那么,企业又怎么会亏损呢?反之,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滞销、成本高,企业必然要亏损。
高德昌:你的“过剩是一切亏损、危机产生的根源”的认识很深刻,很到位。
谢谢您的夸奖。吕开泰说。
11 晚 高妍书房 内
高妍、雪雁仍然对坐在书桌边聊天。
雪雁,你妈妈和你姐姐为什么不来中国或者说你和你爸爸为什么不去美国?
雪雁:还不是因为爸爸非要搞他的那个所谓的“逆变管理法”?
高妍:这个“逆变管理法”对你爸爸来说难道就那么重要?美国在经济管理方面难道不如中国更先进?
雪雁:可以这么说。
高妍:这我可就有点不太理解了。
雪雁:不要说你不理解,刚开始的时候,连我这个当女儿的也不理解呢。可是到了后来,我总算是理解了。
能跟我讲讲吗?高妍问。
雪雁:能具体一下你的不理解吗?
高妍:我对你爸爸的所作所为有三个不理解。第一,谁都知道,美国是“科学管理”的发祥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最先进的管理,而在那里从事管理学研究不更有利?第二,如果在管理先进的美国都解决不了的管理问题,难道在中国就能得到解决吗?难道中国的经济管理学研究比美国更先进?第三,你爸即便在美国找不到理想、满意的研究场所,那也不是他回国跟你妈妈分居的理由啊!——上述这些实在另人费解。
12 晚 谢定国家 内
一阵“噔嶝噔”的敲门声,打破了谢定国和吴淑女的对话;
吴淑女:老谢,你看看谁来了。
谢定国起身,走到门前问:谁来了?
门外传来:二叔,是我,谢威。
谢威。谢定国跟吴淑女解释说。
原来是小威呀!吴淑女说:他可有些日子没来了。也不知道,他妈的身体最近怎么样。
些定国打开门,身材魁梧的谢威手里提着酒和补品等物走了进来;
谢威:很久没看二老了。
见谢威进来,吴淑女急切地:你妈最近身体怎么样?我们俩有阵子没见面了。
谢威将手里的东西茶几上,说道:她老人家可精神了,昨天还给我们包饺子呢!
那敢情好。吴淑女说。
谢定国把房门关闭,回过头来问:你这个大忙人,今天怎么有时间到二叔这?
谢威:怎么,我来看看二老都不行?
行。谢定国说:我是说,像你这个大忙人,能抽出时间看看二叔实在不容易。
不用让,谢威自己便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重压的沙发发出“吱吱”的响声。
13 晚 高家客厅 内
东方爱:开泰,你怎么不吃水果?
只顾说话了,那还顾得吃?吕开泰解释说:我这个人,一说起话来什么都顾不上,尤其是一谈到我的管理法的时候。
东方爱:那我可就不管你了。
你就别客气了,就由我自己吧。转而吕开泰接着说:由于过剩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亏损、危机产生的根源,所以,如何对上述这些过剩产品、生产、资本适时地进行监控、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与必须。
高德昌:说你的,我能听明白。
吕开泰:为此,为了把上述“过剩资源”监控好、管理好,国家、企业就应该适时地给这些“过剩资源”建立档案。
“过剩资源”?高德昌有些不解。
就是说产品、生产能力、资本一旦过剩就失去资本的性质而转化为资源了。吕开泰见高德昌仍然有不解之相,继续解释道:资本的本质就是增殖,由于过剩的产品、生产能力、资本难以再实现增殖,它们就会失去资本增殖的本质而成为资源。
高德昌:我理解了,你接着说。
给“过剩资源”建立档案其实也就是给“亏损资源”、“危机资源”建立档案库,其作用、意义就如同是信息学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我把它称为“亏损与危机资源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立”。吕开泰解释:这是第二个好处。
高德昌:“第三个好处”是什么?
“第三个好处”就是,由于有了“亏损与危机资源检测与预警系统”,也就为国家、企业认识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和发展与转化趋势即认识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国家及时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当然,还有“第四个好处”和“第五和好处”。
高德昌:接着说,今晚的时间归你。
吕开泰:“第四个好处”是,我们可以根据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规律,以国家或企业为单位,对过剩产品、生产、资本实施“逆变管理”了。简单地说,所谓“逆变管理”就是将这些亏损资源、危机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实现“负负为正”。
高德昌:非常深奥。
说深奥就深奥,说不深奥,其实也没啥。吕开泰解释说:这是因为,不管是亏损还是危机,它们的存在与运动、发展与转化也是有规律的,当然也是可以认识的了。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提前加以利用而不让其贻害企业和经济体的发展呢?就如同我们把放射性物质用于核电站呢?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亏损资源、危机资源不就成为赢利资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资源?
高德昌:那它的第五个好处呢?
吕开泰:他的“第五个好处”嘛,就是通过落实、实施“逆变管理”,可以解决数以百万计的甚至是数以千万计的大学生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听着听着,高德昌乐了起来,似乎是有些不相信地问:它还能解决就业问题?
14 晚 高妍书房 内
高妍的问话使雪雁忽然警觉起来(画外音):这个高妍,为什么会对爸爸的事情问得这么仔细?好象是由备而来似的。
雪雁:关于你的“第一个不解”,恐怕与爸爸的研究课题和爸爸的中国情节有一定的关系。
高妍:能具体地解释一下吗?
可以。雪雁回答道:美国是“科学管理”的发祥地不假,但是,你不要忘了有这样一个事实的存在,那就是,自打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发明了“流水线”之后再没有更科学的管理法问世了。
怎么讲?高妍问。
雪雁:在美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零基核算法”;在中国,也曾经出现过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管理法。它们虽然都曾经轰动一时,但从总体上看都没有像“流水线管理法”一样具有革命性。
高妍:我不是学管理的,对于管理学方面了解的不多,你尽管说就是了。
雪雁:以上说明,科学管理的事业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虽然不能说已经停滞,但至少说明我们完有有突破它的必要。
高妍:能解释一下吗?
雪雁:你是学物理的,不知道你是否了解“复式记帐法”之前的“流水记帐法”。
高妍:多少知道一点。
所谓“流水记帐法”,其实又叫“单式记帐法”,简称为“流水帐”。 雪雁解释说:与其对应的是“复式记帐法”,又叫做“借贷记帐法”。无疑,“复式记帐法”是对“单式记帐法”的否定,而“借贷记帐法”无疑是对“流水记帐法”的否定。后者为什么能够否定前者,说明后者比前者更科学。
高妍:你想说明什么问题?
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复式记帐法”和“流水线管理法”至今仍然在使用,至今还没有遭到否定。雪雁问:难道它们是完美无缺的东西?难道它们仍然适应今天?
高妍:说明它们至今仍然有生命力。
雪雁:这一点我也不否认,但是,这却不能说我们就没有对其提出质疑、改进或突破的必要。换句话说,为什么“流水线记帐法”能够被“借贷记帐法”否定而就没有一种更科学的管理法来否定“借贷记帐法”和“流水线管理法”?难道记帐法、管理法就不需要发展、就不需要改进?
高妍:只要有改进的必然与必要。
当然有了。雪雁说。
怎么发展?怎么改进?难道只有把“流水线管理法”否定了才算发展,才算改进?高雁高度质疑道。
是的。雪雁十分肯定地回答。
高妍:你们要否定“流水线”?
是的。雪雁斩钉截铁地说:因为“流水线管理法”是短缺经济、资本经济的产物,是如何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管理方式。但不要忘了,人类已经由短缺经济进入到饱和经济,已经由资本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即资源经济的伟大时代。试想,用短缺经济、资本经济时代诞生出来的管理法来对饱和经济、市场经济进行管理还能成?否,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了。
高妍:说的似乎有点道理。
雪雁:说的不是“有点道理”而是“很有道理”或者说“肯定有道理”。
就是“肯定有道理”成了吧?被雪雁这么一说,高妍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高妍(画外音):如果没有猜错,她爸爸吕开泰说起话来也应该是这种语调。这个小丫挺的,说起话来的语调简直就像是个理论家。有机会,我得会会吕开泰。
15 晚 谢定国家 内
谢定国回过头来;
谢定国:让你接任冷冻厂的厂长?
是。谢威说。
谢定国:你准备接受这个职务吗?
谢威:还没有最终答复。
谢定国:你有把握吗?
谢威:又有,又没有。
谢定国:裉节在哪呢?
谢威:说到底还是钱。
谢定国:怎么讲?
谢威: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也就没有了“主义”或者说也就没有了“主意”。只要市财政给钱,我就能干。
谢定国:你这么理解“资本主义”?
谢威:不这么理解怎么理解?
谢定国:如果没有或者说缺乏自然资源、社会资源,而只有你那个所谓的“资本”的话,你那个“主义”成立吗?
谢威:不成立。
谢定国:如此,我是否可以说,资源主义,资源主义,没有了“资源”,也就没有了“主义”或者说没有了“主意”了呢?
谢威:您的意思是?
谢定国:我的意思是说,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固然重要,但是,还有比拥有资本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各种资源。
谢威:资源比资本还重要?
谢定国:知道为何叫资源?
不知道。谢威问:为什么?
谢定国:资源是“资本之源”的意思或者说资源就是“资本产生之源”的意思。
谢定国的话就把个谢威给说傻了。
16 晚 高家客厅 内
高德昌:你说实行“逆变管理法”之后还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怎么解决法?
我以为,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能够为企业、经济体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的多少。吕开泰解释说:由于实行“逆变管理法”能够为企业、经济体创造出巨大的“剩余价值”,也就等于创造出就业岗位。
高德昌:有多少个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就能够解决多少人的就业。
是。吕开泰说:这是由“逆变管理法”与“传统管理法”的研究对象、管理对象的不同决定的。您知道,前者是个“投入产出”的过程,而后者呢?则是个对固有的“投入产出”实施“再管理”的过程。
“再管理”?高德昌非常感兴趣且嘉许道:“再管理”这个词用得好。
吕开泰:换言之,由于“传统管理”是通过“投入产出”来实现利润的,而“逆变管理”是通过对“传统管理”的“再管理”来实现利润的,所以“逆变管理”又叫“再管理”——管理的管理。
高德昌:我听明白了。
吕开泰:第一,它不直接参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是与传统管理并行发生;第二,由于它是对传统管理所进行的管理监督——尺子自身是丈量不了自己——所以也就决定了不能用从事“传统管理”的原班人马来代替从事“逆变管理”的人。
高德昌:结果是有多少人从事“逆变管理”企业就等于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
正是。吕开泰说:我国有多少个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和学校?恐怕不止一百万个,如果一个单位需要一到两名“逆变管理师”的话,那样,就势必有数以百万计甚至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的产生。
高德昌:我听明白了。
开泰,吃水果,一边吃着一边说。东方爱将目光转向高德昌问道:德昌,吕开泰和他的“逆变管理法”确实不简单吧?
高德昌只是点头,但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