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今用 (18)


古法今用 (18)

修橹辒(修:制作。修橹:制作大型盾牌)

具器械(辒:战具,象桌子,下面有轮子,四个,人在底下推动前进)

三月后二成,距又三月而后已

具是准备,攻城战具,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上面这些战具搞定。

距,堆筑,大土堆。先用土堆填平护城河,这样一来有耗掉三个月时间,没打之前,就耗掉六个月,光粮食有多少?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不易,代价太大,久攻不下,将领又求攻心切,一时久起,下达全面攻击令时,其间的伤亡至少三分之一以上,一旦攻不下来,又付出这么大代价,灾难就来了。

例:忿而攻城,努尔哈赤兵败宁远——公元一六二六年,13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山海关外,守军二万——袁崇焕(将领)——坚壁清野——以守代攻——以交打底,以逸待劳——几个月后,努败——死了!

宜围不宜攻!打仗用脑袋,少用拳头!

伟大兵家:上谋不斗!

看透形势,借形造势,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善于用兵之人,弱化敌国战力,不必费太多劲,花太多时间。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意为:一定要以全胜原则去争天下,全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这样一来,我方战不损,而又能从敌国取得最佳利益,这才是谋略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用兵的原则: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用包围战术。

守城语:一女当十夫,一男当二十夫,何以攻下?

王则攻之

两军对垒,若有敌人王信的兵力,就可直接攻打。

打仗——硬体——软体。

倍则分之

二倍于敌的兵力,就要采取分化战术——分解分散

敌则能战之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要有足够的谋略与之对战。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兵力少于对手,在基本条件相对较弱的原则下,撤退为宜。

没有里子,何来面子啊!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小,指力量;敌,指对手;坚,指强硬;力量很小的对手还敢对决,一定会被大敌擒杀。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家最重要的辅助者,将帅才德兼备,国家就强,反之,若将帅才疏又无德,则国家一定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糜军。

君王可能祸害于军事的有三种:不知军队不宜攻,硬要进攻;不知军队可以撤退,硬要撤退;这就束缚军队。

为君者,能不慎乎!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攻者,则军士惑矣。

不懂军队内部事物,而又以行政命令干涉军务,就会使军士迷惑。

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仁义可以治国,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不可以治国。

在国以信,在军以诈:用管理国家的办法治军,无法打仗,所以,军队必须要有权谋之变化,软硬。

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不知道三军的机变权谋,却任用了不适任的人。会使军士疑惑。战争,一步百变!

三军即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关,是谓乱军引胜。

三军迷惑又疑虑,则邻近强敌会趁机而至,这就是自乱阵脚,引导敌人轻易打败我。

故知胜有王:

知可以战术与不可以战者胜。

能看清情势,知道什么情况能打,什么情况不能打胜。

双方基本条件优劣?

谁占天时,地利?

双方的强点与弱点?

谁能掌握,能决定胜负的瞬间利害

条件不如对方时,就不打,不打,就不会输,想办法比对方强,条件优于对方,打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

知道兵多,兵少战法者,就能得胜。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一心,就能把力量发挥到极致,必胜!

例:拔河比赛!

以虞待不虞者胜:有准备对没有准备,有备者胜。

有准备:充实自己,积累自保的能力;掩饰自己,摸透对手,找对方弱点。

将能而吾不御者胜,此王者,知胜之道也。

将帅有能力,而国君又能充分授权,不横加干涉,胜计预知胜利的基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有败无疑。

知道对手哪点强,哪点弱,自己也同样。

以强击弱,以实击虚,以众击寡——胜

连自己都搞不清的人,一定是一个结果——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