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乐勋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和对改革方案的意见
观点集锦:
★卫生部门的问题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不是“医改失灵”。医改大方向正确,没有失灵。
★我国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出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背离市场规律,经营垄断,牟取暴利等危害人民利益的恶劣倾向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的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造成各部门特殊利益群体互相博弈,协调困难。致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的决定迟迟不得落实的必然结果。
★从2000年到今天不到6年。一个改革试点方案迟迟协调不好的6年,出现这些完全可以理解的现象,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帮凶?大刀,应该向谁的头上砍去?我们认为,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的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是罪魁祸首;在预算外小金库培育下形成的各部门各地方特殊利益群体是帮凶。
★卫生部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又穷又浪费”。这是计划经济留下的遗产。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部当然有责任。但是,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问题改革滞后是应该由原来的体改办现在的发改委负责。
★市场化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市场化就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就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状况。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解释,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称为帕累托最优。就是卖方买方大家都满意的状态,就是竞争各方大家都赢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就是完全市场化的社会。就是大家满意的公平性社会。我们离开完全市场化的状况远着呢。
★我认为卫生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收费价格制度不合理,没有正确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计划经济学语言,就是没有正确利用价值规律。用市场经济学语言,就是市场失灵。政府的作用越位,就是说政府发改委没有按照价值规律制定收费价格,而是按照长官意志乱点鸳鸯谱;市场机制的作用缺位,不到位。葛延风和他的伙伴说医改市场化了,我认为,在医疗收费价格的制度上,市场机制基本上就没有起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试问发改委:“新项目新价格”“老项目老价格”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吗?在90年代各行各业都涨价的时候,发改委就不许医院调整收费价格符合市场规律吗?发改委在制定医疗收费价格时以实际平均成本为依据,而不是以先进成本即边际成本为依据符合市场规律吗?明明知道后付制项目收费方式鼓励诱导消费,明明知道预付制病种收费方式鼓励合理收费和降低成本,为什么还保护后付制把预付制单病种收费污篾为“不正当竞争”?
★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进行适应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的医疗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要触及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要排除特殊利益群体的干扰。要实实在在地为医疗消费者群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我国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从2000年开始算起6年来总的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医改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和谐的市场经济前进。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残余势力和特殊利益群体的干扰,进展迟缓,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卫生部门还需要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
★医疗服务可以分为三类:基本医疗服务;保险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承担兜底的责任,为了避免消费者道德危害和提供者诱导消费,政府对基本医疗不宜完全免费,需要适当收费,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赤贫者,可以采取医疗救助方法;保险医疗服务由雇主和员工缴纳;特需医疗服务由居民个人负担。与此相适应,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建立三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非营利医疗机构主要提供保险医疗服务;经营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一般不得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公益性医疗机构必须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取得免税资格;经营性医疗机构可以不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是,不论是否分红均需按章缴纳各种税收。原公立医院中有的医院不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而且希望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可以改成经营性国有医院。中共中央文件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所以,公立医院和其他国有医院均可以采取股份制改造成为混合所有制形式。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公立医疗机构也采取同样方法改制,称为公私合伙医疗机构。
★政府承担基本医疗的兜底责任;富人发生灾难性疾病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分担风险;缺乏支付能力的穷人发生灾难性疾病要依靠政府建立的特困医疗救助经费解决。使用政府特困医疗救助经费需要提出申请,经过医疗机构审核同意报有关机构批准执行。但是政府特困医疗救助经费有限,需要按照先来后到顺序排队。要防止干部走后门搞特殊化。政府承担的基本医疗是指在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下,对没有条件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居民提供的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在各地政府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基本医疗服务要开列目录清单。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基本手术目录;基本检查目录;基本治疗目录。超过这些条件的,就需要提出申请。参加排队序列。灾难性疾病是经济学概念。是指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支出的%达到一定程度时,家庭会因病致贫了。这时候就需要提供医疗救助了,但是否可能提供医疗救助,还要看政府支付能力。
★总结:为了使医疗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要组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局。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可以在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医疗保险局的基础上组建,负责筹资但卸下支付和监管责任;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简称医监局)可以在财政部保险司,发改委有关处室,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的基础上组建,卫生部喜欢做提供卫生服务的领导工作,她还是弱势群体,那么就让他卸下规划财务和监管医疗卫生费用实际使用的重担,堂堂正正的做医疗卫生服务局的事情,做名符其实的医院总院长。实现管办分离,由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负责替人民就医埋单。统一支配社保医疗基金、政府卫生拨款和转移支付基金、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把医疗收费制度改造为医疗支付制度,进行支付方式的改革,在完善项目支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各种形式的预付制,特别是病种限价预付制。发改委是强势群体,可以承担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的责任。医监局责任重大。
全文:
一、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指出,中国十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的消极后果。研究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怎么看这些结论?
那么,中国十年医改造成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的消极后果。指的是什么?什么表现?
中国当初开始医疗制度改革的初衷究竟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评价中国十年的医疗改革?
杜乐勋答:中国医改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我们认为作为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的卫生改革,是从
二、在你主编的《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中把医疗制度改革后的不合理现象归纳成五句话:
1、有病不敢就医——医疗费用昂贵,导致人们许多小病拖成大病、轻病拖成重病。
医疗费用高到底高在哪?药价贵,收费高甚至乱收费,政府到底承担了什么责任?医院的药品回扣到底能有多少?
2、 医院建筑气派——大医院的楼越来越高,病房装修越来越豪华。
2004年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多达30万家左右,90%以上是公立医院。可是,现在一方面他们应该服务的对象,也就是老百姓看不起病,另一方面却是众多医院的极尽奢华,这不是矛盾吗?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能占到医院所投入资金的多少?国家和社会投入的降低最终让老百姓买单,这也是不公平的一方面?
3、 医生变成商人——现在医生不仅要负责看病,还要负责盯着病人的口袋,拼命从病人口袋里掏钱。
医生变成商人,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一个方面,但是让医生成为商人的根本原因在哪?
4、 贵重药品“卖”得好——中国每年生产药品供大于求,但是药品价格越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计有5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2000家,零售企业12万多家。可老百姓看不起病,这些高价药卖给谁?怎么卖?
5、高端设备是抢手货——各地的医院拼命上新设备,有钱的不说,没钱的贷款也要买。
到2005年年底,经济发达的广州、佛山两地方圆不到
杜乐勋答:“制度改革后的不合理现象”这个提法不正确。因为制度根本就没有改革。应该说是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不合理现象。
三、中国医疗制度改革在十年后,出现这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究竟谁应该负责?有人也认为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罪魁祸首是改革的医疗制度?您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市场失灵和政府政策失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1、政府主导不到位?
投入不到位、监管不到位、职能转变不到位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那么,市场化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帮凶吗?
杜乐勋答 :从2000年到今天不到6年。一个改革试点方案迟迟协调不好的6年,出现这些完全可以理解的现象,谁是罪魁祸首?谁是帮凶?大刀,应该向谁的头上砍去?我们认为,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的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是罪魁祸首;在预算外小金库培育下形成的各部门各地方特殊利益群体是帮凶。
卫生部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又穷又浪费”。是计划经济留下的遗产。
穷就是投入不足。据卫生总费用核算小组测算,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人均509.5元。不到100美元。这些钱到美国看病挂号都不够。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测算大调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可能达不到5%了。尤其是政府投入不足。除了数量不足外,尤其是投入方向和投入机制不合理。主要用于城市大医院“锦上添花”了;很少用于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雪中送炭”。其次,是投入机制不合理。负责政府投入的人不是帮助病人“埋单”,而是帮助医疗机构“收银”。政府不是“埋单”,的,他们和医疗机构一伙是收银的。这个问题是谁负责?卫生部要负责,深层次机制和体制问题财政部要负责。
浪费就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一,卫生事业计划目标不合理。原国家计委规定的卫生事业计划目标就是资源-机构床位和人员数。结果是各地盲目发展机构床位和人员。“人多粥少”再多的投入也是不足。世界卫生组织的计划目标是健康-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重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用对健康指标的影响为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就不会轻视公共卫生,就必须加强妇幼保健,就必须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第二,重视硬件投入,轻视软件投入。把盖大楼,买设备放在首位。人员培训缺乏投入。其结果是乡卫生院房舍养鸡鸭猪,设备成为废铁。第三,医疗收费价格问题。基本医疗的旧价格不得调整;高科技特需医疗的新项目可以实行新价格。结果是基本医疗萎缩,高科技特需医疗大发展,看病哪能不贵?第四,价格管理反潮流。社会涨价通货膨胀,惟独医疗价格不许涨;社会需求不足价格疲软,医疗收费反潮流可以开闸涨价了。这是90年代医疗收入增长落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和新世纪医疗收入快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群众那里知道这个奥妙。第五,平均成本定价而不是先进成本边际成本定价。这是保护公立医院人浮于事,成本过高现象的手段。第六,实行医疗收费制度而不是医疗支付制度。说明政府的出发点就是收病人的费,就不打算为病人支付费用埋单。
特别是我国医疗部门长期实行国际上公认的落后支付制度“后付制”就是医院现在实行的项目收费制度。国际医疗领域有两个不同的支付制度,反映不同的运行机制。我国药品价格居高不下,高价格药品销路好,低价格药品反而销路差,人们认为是药品加成率作妖。其实,是后付制作妖。
后付制就是病人出院时才知道该付多少医疗费;预付制就是病人入院前就知道该付多少医疗费。国际流行的预付制包括:
按照疾病诊断分类付费DRGs;国内称为单病钟付费。
按照服务人口数付费;
按照健康管理对象人数付费;
总额预算付费;等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部当然有责任。
但是,深层次的机制和体制问题改革滞后是应该由原来的体改办现在的发改委负责。
最后,谈谈市场化问题。市场化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市场化就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就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的状况。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解释,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称为帕累托最优。就是卖方买方大家都满意的状态,就是竞争各方大家都赢的状态。和谐社会就是帕累托最优的社会,就是完全市场化的社会。就是大家满意的公平性社会。我们离开完全市场化的状况远着呢。
四、十年的医疗改革给一般老百姓的感觉就是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怎么解决?
1、比如药价高的问题?比如医疗器械检查费高问题?比如乱收费的问题,也包括,很多人觉得自己不送红包、不多花点钱就看病看得不放心,这是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种心态?
比如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医院也存在问题,报告中提到,全国除了6000余家三甲以上医院外,全国3万多家医院中的大多数中小医院都没有自己的设备维护专业组,普遍存在医疗器械“带病”为病人“治病”的现象。并没看成反而惹上大病。
老百姓生病后,大医院去不了,也看不起,小医院不安全,到底问题出在哪?怎么解决?
2、我们总在讨论中国医疗投入不足,可在国外,美国医疗费比中国高,可美国人没有说看不起病?即便是经济实力未必赶得上中国的印度,可他们也能免费医疗?中国公立的医院究竟以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果公立的医院开始洗牌会产生什么后果?
但是,国家的投入不足是现实,这块不足的钱如果医院不向病人收取,谁来买单?政府能承受多少?目前的问题在哪?
杜乐勋答:今年的《绿皮书》主要讨论如何评价卫生改革的问题。如何改革采取什么改革方案有可能成为2007年《绿皮书》的中心课题。政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要进行适应和谐社会市场经济的医疗体制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要触及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要排除特殊利益群体的干扰。要实实在在地为医疗消费者群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发改委已经提出我们2010年以前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人人获得医疗保健。您的看法呢?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改革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最先需要做什么事情?
杜乐勋答:我不认为《人人获得医疗保健》是一个科学的确切的目标。用什么来评价和衡量?改革开放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公费医疗;家属实行统筹医疗;企业职工实行劳保医疗,职工家属实行半劳保医疗;农民实行合作医疗。从《人人获得医疗保健》讲,文化“大革命”那时就已经是《人人获得医疗保健》了。葛延风和他的伙伴不是十分欣赏计划经济的《人人获得医疗保健》吗,那么就走回头路吧。印度的《人人获得医疗保健》就是这种模式。这是一种骗人的做秀。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改革任务艰巨。在这种情况下,在2010年最先需要做什么事情是在需求方,全民普及三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在提供方,全民普及社区健康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在我国台湾海峡对岸实行了台湾省全民医保,他们也是两步走。先普及公保、劳保和农保,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实行全民医保。
六 您能用最简捷的话语评价一下20年来我国的医改吗?
杜乐勋答:我国市场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从2000年开始算起,6年来总的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医改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和谐的市场经济前进。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残余势力和特殊利益群体的干扰,进展迟缓,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卫生部门还需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我国卫生改革经历两个阶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卫生大会》前,卫生改革方向不十分明确;《全国卫生大会》后,方向明确了,就是坚决要过河,走市场经济道路;但是,各部委意见不统一,多半从部门利益出发研究问题。按照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各部委是政策执行者,不应该同时又是政策制订者。
七 很多人认为过去医改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投入不足,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医疗投入问题?
杜乐勋答:我认为“医改失灵”的提法不科学。卫生部门发生的问题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不是“医改失灵”。医改大方向正确,没有失灵。政府失灵表现是一方面,卫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投入方向和投入机制的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结果是,“又穷又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做了许多“锦上添花”事,“雪中送炭”的事没有做好。比如说,发改委制定的收费价格是“新项目新价格”“老项目老价格”。结果使“锦上添花“的新项目大发展,使“雪中送炭”的老项目大萎缩。发改委搞的农村三项建设也是热衷于“锦上添花”的硬件建设;可是对“雪中送炭”的软件建设不热心,让地方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配套”。结果就是配不上套,医疗设备不会用,报废,没有病人的卫生院的院舍,养鸡养猪。
其次,我认为卫生改革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医疗收费价格制度不合理,没有正确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计划经济学语言,就是没有正确利用价值规律。用市场经济学语言,就是市场失灵。政府的作用越位,就是说政府发改委没有按照价值规律制定收费价格,而是按照长官意志乱点鸳鸯谱;市场机制的作用缺位,不到位。葛延风和他的伙伴说医改市场化了,我认为,在医疗收费价格的制度上,市场机制基本上就没有起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试问发改委:“新项目新价格”“老项目老价格”符合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吗?在90年代各行各业都涨价的时候,发改委就不许医院调整收费价格符合市场规律吗?发改委在制定医疗收费价格时以实际平均成本为依据,而不是以先进成本即边际成本为依据符合市场规律吗?明明知道后付制项目收费方式鼓励诱导消费,明明知道预付制病种收费方式鼓励合理收费和降低成本,为什么还保护后付制把预付制单病种收费污篾为“不正当竞争”?
八 我国的人口收入、教育分布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是否也需要多元化的医疗体制与之适应?你认为符合我国的国情的模式应是什么样的?对于城乡流动人口、农民工群体,应制定何种合理制度为其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杜乐勋答:医疗服务可以分为三类:基本医疗服务;保险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承担兜底的责任,为了避免消费者道德危害和提供者诱导消费,政府对基本医疗不宜完全免费,需要适当收费,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赤贫者,可以采取医疗救助方法;保险医疗服务由雇主和员工缴纳;特需医疗服务由居民个人负担。与此相适应,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建立三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非营利医疗机构主要提供保险医疗服务;经营性医疗机构主要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公立医疗机构一般不得提供特需医疗服务;公益性医疗机构必须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才能取得免税资格;经营性医疗机构可以不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是,不论是否分红均需按章缴纳各种税收。原公立医院中有的医院不承担规定数量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而且希望提供特需医疗服务的可以改成经营性国有医院。中共中央文件指出,股份制是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所以,公立医院和其他国有医院均可以采取股份制改造成为混合所有制形式。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公立医疗机构也采取同样方法改制,称为公私合伙医疗机构。
九
杜乐勋答:小病大病和特大疾病是一个不科学的老百姓大实话。科学的提法是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和灾难性疾病医疗救治。政府承担基本医疗的兜底责任;富人发生灾难性疾病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分担风险;缺乏支付能力的穷人发生灾难性疾病要依靠政府建立的特困医疗救助经费解决。使用政府特困医疗救助经费需要提出申请,经过医疗机构审核同意报有关机构批准执行。但是政府特困医疗救助经费有限,需要按照先来后到顺序排队。要防止干部走后门搞特殊化。政府承担的基本医疗是指在政府财政承受能力下,对没有条件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居民提供的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
十 从医学分类角度分析,小病、一般大病、重大疾病的界限并不明显。比如由于并发症的存在,感冒也许正是肺炎的前兆。那么,此种医改方案的可行性怎样?在推行中是否存在障碍,执行难度有多大?
杜乐勋答:在各地政府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对基本医疗服务要开列目录清单。包括基本药物目录;基本手术目录;基本检查目录;基本治疗目录。超过这些条件的,就需要提出申请。参加排队序列。灾难性疾病是经济学概念。是指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支出的%达到一定程度时,家庭会因病致贫了。这时候就需要提供医疗救助了,但是否可能提供医疗救助,还要看政府支付能力。实行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都有一个指标叫做“排队率”。比如说,实际接受肾透析的排队居民占应该接受肾透析的排队居民的百分比。现在的OECD国家里,一些国家这个排队率过高,百姓很不满意。这里肯定会有腐败现象。可能也是受政府支付能力的限制。比如印度,他们政府承担的卫生总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和我国差不多,也就是百分之十几,他们的卫生总费用还没有我国多,他们也叫全民医疗,我估计他们的排队率一定很高。有支付能力的就自己去投保商业保险了;没有支付能力的,排不到自己的号码,只好等死了。印度卫生总费用的80%是个人家庭自己支付的,我国卫生总费用个人家庭自己支付的部分大约不及56%。
印度的免费医疗体系果真如此精彩吗?据某网友披露:印度政府2005-2006年度用于农村公共健康事业的总资金投入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这个数据,就是印度政府近年来用于全民卫生事业的投入,每年不超过人均25元人民币。这是个啥概念?中国政府试点并将在2008年在全国全面推广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由中央、地方、农民本人共同出资参合的资金投入,西部地区都已经达到了每年人均30元人民币的水平,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还有超过50元人民币的。而这种规模也仅仅能够解决参合农民治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一遇大病,参合农民就只得望“合”兴叹了!在印度,仅凭政府每年人均25元人民币的卫生事业投入,就能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而又功能完善的全民免费医疗大餐,难道印度的医生都是可以大为无米之炊的巧妇?连如此浅显的直观数字都不顾就开始叹服印度这个徒有虚名的“免费医疗体系”,岂不是忽悠人吗?事实上,正是这种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又打肿脸充胖子搞全民免费医疗体系的做法,导致了印度的医疗体系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免费”二字更多是流于形式。据早前《世界新闻报》的一篇文章《印度是如何让10亿多人看病不要钱的》披露,印度名义上确实施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但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政府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印度的这些“免费”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着“医院财政紧张,医疗条件自然就难以跟上,稍微好点的药品经常缺货,使得病人被迫拿着医生处方到药店里自费买药”的现象。由于医院是免费的,印度人中间珍惜公共卫生资源的也不多,浪费公共卫生资源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产妇居然可以住院达两个多月之久,原因就在于虽然医疗质量不高,但所有费用得有政府埋单!医院免费没有收益,还导致了一方面医院病人人满为患,另一方面医生待遇却不高,因此医生“给病人看病时自然免不了应付差事,渎职和误诊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医患之间关系紧张。据了解,公立医院里病人辱骂和殴打医生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病人或家属杀害医生的恶性事件发生”。面对这种情形,印度公立医院的医生多是将公立医院当成积累临床经验的暂时处所,一俟本事高强翅膀硬了,便跳槽到医疗条件和收入待遇优越的私立医院。正是由于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条件太差,弊端丛生,景况稍好的印度人都不愿去“享受”政府的这番“为民服务”的“美意”,而情愿自己多花点钱到私立收费医院购买真正如意的医疗服务。
其实,像印度这样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又力不从心地搞“免费医疗”的事情,中国也做过。吃几片阿斯匹林,扎几次针灸,灌几壶中草药就是看家本领的中式“免费医疗”和仅有人均25元人民币卫生事业投入的印式“免费医疗”倒确实是半斤八两的哥俩好。不过,要问一下年轻的葛延风博士:中国人还愿意回到吃阿斯匹林、扎针灸、灌中草药的“免费医疗”时代吗?
十一 支付体系如何在政府、保险和个人之间达到一个好的比例,然后让每个人都获得需要的医疗服务呢?
杜乐勋答: 我认为让每个人都获得需要的一切医疗服务是做不到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让每个人都获得他需要的一切医疗服务。医疗需要永远大于医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health care need large then the health care demand)一个国家都只能在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度内接受一定的死亡率。医疗技术的可能性永远超过经济的可能性。
十二 在总体战略规划上,这次医改施行之后,计划适用的时间长度为多久,相关制度大概可以维持多少年? 根据国民经济长期战略规划,将对医药卫生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杜乐勋答:这次医改总体战略规划还没有写在纸上,我们连纸上谈兵的条件都不具备。
十三9月底,11部委宣布联合成立医疗协调小组,您对其成立的必要性怎么看?您认为,部际医疗协调小组协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涵盖哪些方面?
杜乐勋答:有一个协调小组比没有强。我认为一个各部委利益博弈的协调小组拿不出大家满意的方案。
十四.医改是“弱者”不在场的博弈?医改新方案制定中,民意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普通民众如何参与其中?政策制定者应该怎样对待民意诉求?
杜乐勋答:如果医改新方案由协调小组决策,民意当然不能参与。如果医改新方案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那么,理论上说民意是参与决策了。按照科学决策的逻辑,医改新方案应该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立的专门委员会签头主持制定提出讨论。
十五、您说,医疗改革尚未成功而不是不成功,可现在问题都出来了,再改下去,究竟能改成什么样?能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吗?老百姓能免费看病吗?
杜乐勋答:医疗改革是世界规模的难题。就是医疗改革比较成功的英国,现在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需要解决排队率问题,大家排队等着去做肾透析。排队率就是已经做透析的病人占需要做透析的病人的%。许多人对加拿大人的医疗改革满意,可是加拿大人跑到美国去自费看病。据说印度是实行全民医疗的国家。可是印度政府卫生投入不及印度卫生总费用的20%。其余的80%都是私立医院的费用。我认为,印度的公立医院就是给穷人看病的医院。私立医院就是给有钱人看病的医院。美国也是这样。公立医院就是给穷人看病的医院;公益性医院就是给参加健康保险的居民看病的医院;有钱人去私立医院看病。我比较喜欢美国的公立医院和卫生系统的体制和职能。尽管公平性从形式上不如欧洲,但是,比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杜乐勋的医改方案总结:为了使医疗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要组建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局。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筹资局可以在劳动和社会福利部医疗保险局的基础上组建,负责筹资但卸下支付和监管责任;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简称医监局)可以在财政部保险司,发改委有关处室,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的基础上组建,卫生部喜欢做提供卫生服务的领导工作,她还是弱势群体,那么就让他卸下规划财务和监管医疗卫生费用实际使用的重担,堂堂正正的做医疗卫生服务局的事情,做名符其实的医院总院长。实现管办分离,由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负责替人民就医埋单。统一支配社保医疗基金、政府卫生拨款和转移支付基金、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金、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医疗救助基金。把医疗收费制度改造为医疗支付制度,进行支付方式的改革,在完善项目支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各种形式的预付制,特别是病种限价预付制。发改委是强势群体,可以承担医疗卫生费用提供和监管局的责任。医监局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