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克拉维斯(Henry Kravis)和表兄罗伯茨(George Roberts)以及他们的导师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共同创建了KKR公司,公司名称正源于这三人姓氏的首字母。KKR公司曾经夸张的以70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40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在刚刚过去18个月给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达到了90亿美元。
克拉维斯、罗伯茨表兄弟在1970年代初一起进入了贝尔斯登的企业金融部。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科尔博格。他们能够熟练的利用借贷资金收购一些经营状况良好或者拥有优良资产的公司,以杠杆收购闻名世界。杠杆收购所聚集的资金,大约有60%来自原商业银行的贷款,仅有10%左右来自收购人。而剩下的30%最初大多来自于保险公司。但他们的资金承诺往往需要等待几个月。而后来垃圾债券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快了杠杆收购的速度,促进了杠杆收购的浪潮。
1970年代初由于股市下滑的原因,许多公司大量出售分公司。最初没有人知道KKR是什么公司,但是到了1981年他们迎来了6笔生意为他们带来了财富。科尔博格领先华尔街其他投资公司率先认识到,如果管理层拥有公司的股票,他们将会更主动有效的管理好公司。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尔博格的步步为营法逐渐改变。他最初的观念是他和合作伙伴一定要在项目中自己进行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同收购的管理层以及他们的投资者一同获利。科尔博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致富,所有人一起挣钱的多赢局面。KKR可以通过友好合作成为管理层的盟友。公司可以收取相应的佣金,但这只是用来承担挑选适当收购候选人的成本以及帮助合作伙伴度过不能套现的非常时期。但在1980年代中期当科尔博格从脑部手术恢复后发现,KKR公司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已经无法统一。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大,收取的佣金也随之增加。无论投资者如何,公司都能够盈利。
1983年里KKR收购了3家公司并且准备筹集10亿美元组建一个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而这时候科尔博格开始头痛难忍,检查发现,他脑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但这一阶段,克拉维斯兄弟甚至很少电话联系科尔博格。当1985年科尔博格重返公司时,他发现这已经不是他当初参与创办的KKR,1987年,他退出了。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的确十分繁忙:在1980年代早期,KKR公司的许多长期投资还未赢利,公司的资金十分紧张,新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到了1985年,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公司开始考虑开设或者扩大自己的杠杆收购部门。而到了1987年杠杆收购公司在华尔街随处可见。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前私下同管理层谈判收购的时光不再。每一次收购KKR公司都必须面对投标一样的竞争。
而1985年它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线电视公司的交易价值24亿美元,在投资仅为250万美元的情况下KKR公司得到了惊人的2300万美元管理费。但从来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收费方式的逻辑,难道处理一笔价值30亿美元的交易就真的要比一笔3亿美元的交易多耗费9倍的脑力吗?这一收费方式,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默许。于是华尔街狡猾的公司们很快就发现了KKR找到了一种轻松赚大钱的方式。美林看到了杠杆收购带来的好处,1985年迅速组建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1年后又投入了15亿美元。
既然大交易能够轻松赚到大笔的交易费用,KKR开始专注于大型收购。KKR最终以82亿美元成功收购Beatrice。在它还没有对这家公司有任何实质性动作的时候,KKR已经得到了4500万美元的管理费。摩根士丹利也不肯落后,到1987年已经投入了17亿美元的资金,而在1989年中 摩根士丹利的基金达到了20亿美元。雷曼兄弟也说服母公司美国运通掏出7亿美元,公司自身也投入了5亿美元。随着这些大玩家的进入,给KKR带来巨大的压力。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悠然自得的同那些管理层和董事谈判,轻松获得有利的价格。如今每一次收购都会出现2、3家竞争对手,竞争十分激烈。
在KKR的收购名单,收购烟草巨头纳贝斯科最为著名。1988年至1989年的这笔大型收购轰动全美,动用资金达到310亿美元。这笔资金在1980年代已是并购历史上的天文数字。籍此一役,KKR的知名度已经超出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的范畴,而为全世界所瞩目。
克拉维斯、罗伯茨表兄弟在1970年代初一起进入了贝尔斯登的企业金融部。在那里他们遇到了科尔博格。他们能够熟练的利用借贷资金收购一些经营状况良好或者拥有优良资产的公司,以杠杆收购闻名世界。杠杆收购所聚集的资金,大约有60%来自原商业银行的贷款,仅有10%左右来自收购人。而剩下的30%最初大多来自于保险公司。但他们的资金承诺往往需要等待几个月。而后来垃圾债券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快了杠杆收购的速度,促进了杠杆收购的浪潮。
1970年代初由于股市下滑的原因,许多公司大量出售分公司。最初没有人知道KKR是什么公司,但是到了1981年他们迎来了6笔生意为他们带来了财富。科尔博格领先华尔街其他投资公司率先认识到,如果管理层拥有公司的股票,他们将会更主动有效的管理好公司。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尔博格的步步为营法逐渐改变。他最初的观念是他和合作伙伴一定要在项目中自己进行投资。更重要的是,要同收购的管理层以及他们的投资者一同获利。科尔博格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致富,所有人一起挣钱的多赢局面。KKR可以通过友好合作成为管理层的盟友。公司可以收取相应的佣金,但这只是用来承担挑选适当收购候选人的成本以及帮助合作伙伴度过不能套现的非常时期。但在1980年代中期当科尔博格从脑部手术恢复后发现,KKR公司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已经无法统一。随着收购规模的增大,收取的佣金也随之增加。无论投资者如何,公司都能够盈利。
1983年里KKR收购了3家公司并且准备筹集10亿美元组建一个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而这时候科尔博格开始头痛难忍,检查发现,他脑部长了一个良性肿瘤,但这一阶段,克拉维斯兄弟甚至很少电话联系科尔博格。当1985年科尔博格重返公司时,他发现这已经不是他当初参与创办的KKR,1987年,他退出了。
克拉维斯和罗伯茨的确十分繁忙:在1980年代早期,KKR公司的许多长期投资还未赢利,公司的资金十分紧张,新的竞争对手已经出现。到了1985年,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公司开始考虑开设或者扩大自己的杠杆收购部门。而到了1987年杠杆收购公司在华尔街随处可见。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前私下同管理层谈判收购的时光不再。每一次收购KKR公司都必须面对投标一样的竞争。
而1985年它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线电视公司的交易价值24亿美元,在投资仅为250万美元的情况下KKR公司得到了惊人的2300万美元管理费。但从来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种收费方式的逻辑,难道处理一笔价值30亿美元的交易就真的要比一笔3亿美元的交易多耗费9倍的脑力吗?这一收费方式,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默许。于是华尔街狡猾的公司们很快就发现了KKR找到了一种轻松赚大钱的方式。美林看到了杠杆收购带来的好处,1985年迅速组建了一个4亿美元的基金,1年后又投入了15亿美元。
既然大交易能够轻松赚到大笔的交易费用,KKR开始专注于大型收购。KKR最终以82亿美元成功收购Beatrice。在它还没有对这家公司有任何实质性动作的时候,KKR已经得到了4500万美元的管理费。摩根士丹利也不肯落后,到1987年已经投入了17亿美元的资金,而在1989年中 摩根士丹利的基金达到了20亿美元。雷曼兄弟也说服母公司美国运通掏出7亿美元,公司自身也投入了5亿美元。随着这些大玩家的进入,给KKR带来巨大的压力。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悠然自得的同那些管理层和董事谈判,轻松获得有利的价格。如今每一次收购都会出现2、3家竞争对手,竞争十分激烈。
在KKR的收购名单,收购烟草巨头纳贝斯科最为著名。1988年至1989年的这笔大型收购轰动全美,动用资金达到310亿美元。这笔资金在1980年代已是并购历史上的天文数字。籍此一役,KKR的知名度已经超出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的范畴,而为全世界所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