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基本理论问题仍是一块处女地,当代高职人有责任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明确方向、明确边界。在此思想指导下,本文对中国高职教育的性质、高职院校的地位、高职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和高职教育的一般理念,五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较系统、明确的回答。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6)0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其基本理论问题仍是一块处女地,当代高职人有责任对其作出明确的界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明确方向、明确边界。

 

一、中国高职教育的性质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它曾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在日本,它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柱石” [1]。现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1990年代中后期,由政府推动,大批设立高等(高中后)职业技术院校,并与中等(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共同组成我国职教系统。

高职教育是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工业的现代性、快速性得到进一步强化。我国,正处于“信息时代的工业化”时期,并呈现出“世界工厂”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是为大众化生产、生活服务的教育,社会生产、生活的性质决定高职教育的性质,我国高职教育应该是“信息时代工业化教育”。

我国“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普通劳动者都成为有较高劳动技能、懂科学、讲效率的现代型“能工巧匠”,变人口压力、就业压力为人力资源,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高。这是高职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所在,也是高职教育的性质所在。

 

二、高职教育中的政府、学校、学生的地位与角色

高职教育从诞生起,就是“收费教育”。国有高职院校收费就改变了原有高校的地位与角色。“国有”是指高职院校的投资者是国家(各级政府);学校是高职教育法人实体;学生家长和学生交费就学有,商业行为的含义,将货币买知识、买技能(非等价)。原来的高校是政府职责的延伸,收费后,高职院校与政府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政府与学生和学生家长同处于委托人的位置。高职院校受政府和学生家长(含学生)双方委托,学校成为为国家和个人培养谋生技能人才的高级非盈利教育机构[2]

收费的高职院校再也不完全是政府的学校了(运行经费非全额资助),它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政府是相对单纯的投资者。其实,政府不是高职教育的必然投资者,但应是其正常运行经费的天然资助者。因为它急于需要这样的人才;因为它要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因为它要把农民子女转变为城市居民;因为它委托学校按它的政治需要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的投资主体不仅仅有政府,应该还有更多的投资人,要形成全社会资助高职办学的氛围。因为它是“大众教育”或称“草根教育”、“平民教育”,其规模必然庞大,培养的不是精英人才,而是未来新型工人阶级的主体,是现代化劳动大军的技能型人才的核心。

其教育的宗旨就是就业,即“就业教育”。高职毕业生就业再也不完全是政府的直接责任,高职教育机构必须负责毕业生的就业。这是中国21世纪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竞争的本质所在,受托责任所在。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技能教育”,“做人教育”。学生要“立志为民”,学会做事,做小事、具体事,做创新的事;彻底摒弃“读书为官”的陈腐观念,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有团队精神的人。

 

三、高职教育的特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它与传统高教,至少有三大区别:

一是传统的教育是“主要为国家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是“主要是为学生个人就业服务”。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所以国家包办一切,学生进入高校就是国家的人,一切听从国家安排。收费的高职教育对象不一定是“国家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培养有谋生技能的高级人才,对国家整体来说是人才,对个人来说是获取谋生手段,凭此而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谋生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高职教育若不能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就没有完成受托人的义务。

二是传统的教育是“政治教育取代做人教育”,高职教育是“以做人教育为重,政治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大众化教育条件下,不能奢望把人人培养为“治国平天下”的大才,个个成为“活雷锋”[4]。而个人修养,如: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宽以待人,严于律纪,诚实守信,讲整洁、尚勤俭、从朴素等等,这些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治国平天下”的人才是政治精英教育,个人修养教育是大众化教育。

三是传统教育传授的是“以学科为体系”的知识,高职教育传授的是“以行为为体系”的知识。

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有两大类,一是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性思考结论;二是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行为经验总结。前者,统称为理论,后者,统称为技能。二者结合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3]。中国有句名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争当“劳心者”,鄙视“劳力者”。这一错误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全世界以简单的农耕技术为主体的农业社会里,其表现尚不突出,进入工业社会后,其消极作用日益增大。以技能教学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的产生,也是基于纠正历史错误,完善我国人民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原因。

 

四、高职教育的人才观

新中国的人才观出现过四次反复[8],2004年才确立科学的人才观。

首先,是毛泽东的“全面发展”观。新中国人才观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人才观,以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其突出特征。

    其次,是极“左”时期“又红又专”观。1958年“大跃进”毛泽东突出强调人才的政治性标准,强调人才的生产性、劳动性素质,强调人才的政治性、实践性(70年代,“四人帮”树立的“白卷”英雄、文革期间取消高考等,是对教育的呈毁灭性打击)。

    再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四有、三个面向”论。改革开放人才观恢复了1957年毛泽东制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接着又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标准。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点[6]

最后,科学的人才观的形成。2004年末,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树立科学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论断,标志着新中国的科学人才观正式形成。

这种“四个不唯,只唯实用”的科学人才观,是高职人才观的核心所在。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实用的高职人才的内涵应包括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有优良品德、健全人格;四是能为社会作贡献(作为学生,这一点就是“社会责任感”)。这四点,就是新型工业化时期的高职教育人才观的四大内容,即:高职人才=知识和技能+创新意识+品德和人格+社会责任感。

 

五、高职教育一般理念

第一,高职教育“高”的内涵。高职教育是高中后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人才”。“高级”的本义,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量的多少一个方面的含义。人才,之所以称之为“人才”,是因为除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意识等核心素质外,还具有常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支撑素质”——支撑核心素质发挥有意义作用的素质。即人的品德、人格、社会责任感。有人把“核心素质”称为“生存技能”;把“支撑素质”称为“处世修养”。并认为处世修养是人生的重要生存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它比生存技能更重要。尤其是中国,“人际关系”决定人的升迁与事业发展的优劣。一个人没修养,不完全是自身不努力,而是没有修养的环境,没人教他修养知识。

高级人才”就是具有“高等核心素质(生存技能)和支撑素质(处世修养)”的人。一个人是否能成为高级人才,决定于“智商”与“情商”的高低,“智商”是“核心素质”的基础,“情商”是“支撑素质”的基础[5]。在高职院校里,除技能教学加强实用性外,应把“两课”教育扩展为“四课”教育,即“马、毛、邓、三”理论教学,道德品质教学,处世修养教学,民族传统教学[7]

,高职教育是中国高教的新类。培养各类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主要靠政府投资办学;培养大众化行为型的高级人才,要靠政府和社会各种力量投资办学,才能满足百姓的就业需要。普通高教整体发展方向是培养理论型精英人才,属研发型,其教学是以知识为主体;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大众化行为型的高级人才,属操作型,其教学是以技术和能力为主体。其教学设计与原有的高等国民教育应有较大区别,他们是国民教育一个系统两种不同教育类别。

高职教育,是信息时代工业化的国民教育,是“行为知识”高级人才的教育主体,它遵循信息时代工业化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规律,按岗位和岗位群设置专业,按专业确定其技术和能力项目,按技能项目设置课程,按技能项目要求分解理论教学和操作性教学。

,高职教育也有层次之分。它也同样应该有不同学制的学历、学位教育,但与现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不同。它应该是由单专业教育向双专业、多专业教育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高”不在知识的“深”与“博”,而在于谋生手段的“多”与“精”。即:三年制单一专业的专科教育;四年制的跨学科双专业本科教育;两年制的第三专业硕士教育;三年制的新型高技术专业实践研究性博士教育。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高职教育的教学,是就业教育、素质教育、开发人的潜能教育。其教授的内容是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普遍适用、在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不成熟的知识不是它的教学主体,但其知识体系是不断更新的、原有知识可迁移的服务型系统。创新潜能教育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适应信息时代工业化实用型人才需要[9]

,高职教育教学的形式是多样性的,不能把教学仅理解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实验、实习教学的是检验和熟悉技能。从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看,比较与选优教学的是创新潜能;品德与人格教学的是处世修养;社会实践教学的是社会责任与情感磨炼;校园生活学习的是守律习惯和民族传统的养成教育。

,高职教育是讲究成本与效益的教育。学校要核算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教学成本、管理成本;不同专业教学成本、班级教学成本;理论教学成本、实习实验教学成本。学生要权衡学习费用成本、生活费用成本、机会成本、就业收益[10]。国家和投资者要核算培养成本、投资成本、人才收益。 不讲成本的大众化教育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参考文献]

[1] J 海克曼.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M].曾湘泉,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全明.论人力资本经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8).

[3] 陈全明.论人才共享[A].21世纪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就业国际研讨会论文[C],2004.

[4] 张广科.中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A].21世纪高级技能人才开发与就业国际研讨会论文[C],2004.

[5] 马俊峰.人才的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人才,2004,(3).

[6] 凌家瑜.中国近现代人才观的演变[J].历史学习,2004,(1).

[7]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4.

[8]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0] 王伟廉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Study on SomeBasicTheor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ai Fuh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Huanggang   438002  Hubei)

Abstract: The basic theor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virgin land, which needs to be stipulated, cultivated and guided . In the light of this thought, this paper gives 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n the nature, the pos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talent views and the general concepts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natur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osit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alent view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eneral concep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