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求解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西方经济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里昂惕夫反论,又称里昂惕夫之谜。这个迷是与资源赋予论密切相关的。俄林的资源赋予论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加国际贸易的各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储量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储量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按照这一理论去推断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结论是相当明显的: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可是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现实资料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此相反的结论:美国资本丰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稀缺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这里里昂惕夫指出了H-O理论的问题,但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不足。俄林说,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资源禀赋,各国应大量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其储量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并且从中受益。这个原理很对,但这个说法却十分不确切,不够精密,以至于里昂惕夫作相关验证时,竟可以堂而皇之以进口替代产品代替进口产品,虽然他是迫于进口产品相关数据的难以获得,但他在理论上并不以为这样有何不妥。实际上这么一换,问题就大了,因为用出口产品跟进口产品组作比较,是一种国际视角,是国与国之间的比较;而用出口产品跟进口替代产品作比较,就是一种国内视角了,是一国之内的比较。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进出口的要素密集度,其结论并不一致,而里昂惕夫“以进口替代产品代替进口产品”即从美国国内视角考察了进出口的要素密集度,得出“美国资本丰富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力稀缺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并在事实上以这一个视角下的特殊结论用作两个视角下的共同结论,而实际上两个视角下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具体论证如下:
(一)
假设:
1、 只有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
2、 两国生产技术相同,即同种产品的要素单位构成比例相同。这是俄林的资源禀赋论中最重要的假设条件,以此区别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技术差异基础,并将技术差异造成的影响完全排除在外,单纯从资源禀赋差异上考察各国的比较优势。
3、 两国资源充分利用,这就意味着,多生产一种产品必须少生产另一种产品以腾出足够的资源;
4、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这便保证了同一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价格的一致,而且同种要素在不同行业获得相同报酬;
5、 机会成本不变。
6、 要素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两国间不能流动;其实这一条完全可以从第四条假设中推断出来,只不过这里要着重指出一下;
7、 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8、 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及其他限制商品在两国家间自由流动的障碍;
9、 两国贸易是平衡的;
① 两国国内要素价格比
A国:
资本K/劳动L=h
B国:
资本K/劳动L=t
② 要素价格
劳动=1$
劳动=1¥
③ 要素数量构成比例(技术系数)
B国
Y产品:资本K/劳动L=b
④
B国:
1单位X产品需投入d单位劳动和bd单位资本
⑤
B国
X产品:c单位劳动ⅹ1¥+ac单位资本ⅹt¥=(c+act)¥
Y产品:d单位劳动ⅹ1¥+bd单位资本ⅹt¥=(d+bdt)¥
⑥ 要素密集度
B国
Y产品:资本K/劳动L=(bd单位资本ⅹt¥)/(d单位劳动ⅹ1¥)=bt
<Ⅰ> 首先,我们看看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的情况。按照比较优原则,A B两国商品价格比例要相等,
即:(c+ach)∕(d+bdh)=(c+act)∕(d+bdt)
化简,得
cd(h-t)(a-b)=0
或d=0
或h=t
或a=b
这里要素劳动是两要素假设中重要要素之一,存在,即c>0,d>0,因此c=0和d=0舍去,故上述公式结果为;
h=t或a=b
这一结果表明,在排除了同种产品技术差异可能造成的原因后,对两国不可能发生贸易的解释有以下两种:
(一)当h=t时,即不论XY两种不同产品的要素数量构成比例如何,只要A B两国要素价格比例相同,两国就无贸易的可能。这正是俄林的资源赋予论中重要结论之一。
(二)当a=b时,即不论A B两国要素价格比例如何,只要XY两种不同产品的要素数量构成比例即技术系数相同,那么两国亦无贸易的可能。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两产品不仅要素数量构成比例相同,而且相同要素投入的绝对数量也相同,即c=d,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两产品XY变为同一产品了;另一重情况就是虽然两产品要素数量构成比例相同但相同要素投入的绝对数量并不相同,但是这无关紧要,这只是说明了两产品的不同性,只要两种不同产品要素数量成比例相同,A B两国商品价格比例就相同,进而两国就无贸易可能。
<Ⅱ> 其次是两国可能发生贸易的情况。按照比较优势原则,A B两国商品价格比例必不相等。这有
两种情况:
(c+ach)∕(d+bdh)<(c+act)∕(d+bdt)
(c+ach)∕(d+bdh)>(c+act)∕(d+bdt)
※(c+ach)∕(d+bdh)<(c+act)∕(d+bdt)说明,A国产品X价格相对较低而Y价格相对较高,B国产品X价格相对较高而Y价格相对较低,因此,A国应该出口X而进口Y,B国应该出口Y而进口X。
化简公式,得
cd(h-t)(a-b)<0
c和d都大于零
故 h<t,a>b或h>t,a<b
<1>“h<t,a>b即h/t<1,a/b>
<A>若a/b>1/(h/t)>1即a/b>t/h>1,那么,ah>bt,
a/b>1/(h/t)= 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大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格比”之比的倒数,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大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格比”之比。这说明A国资本的相对价格较低,而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超过了资本的相对廉价程度,而B国资本的相对价格较高,但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却超过了资本的相对昂贵程度;相应的,将公式变换为 (1/b)/(1/a)>(1/h)/(1/t),亦不难得出:A国劳动的相对价格较高,但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超过了劳动的相对昂贵程度,而B国劳动的相对价格较低,而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超过了劳动的廉价程度。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多,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超丰富要素廉价程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进口替代产品上超稀缺要素昂贵程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 ah>bt。对A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大,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A国恰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对B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低,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恰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所以,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储量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是一种国际性结论,与国内性一致。
<B>若a/b=1/(h/t)>1即a/b= t/h>1,那么,ah=bt,
a/b=1/(h/t) = 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等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格比”之比的倒数,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等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格比”之比。这说明A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与资本的相对廉价程度相当,B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却与资本的相当对昂贵程度相当;相应的,将公式转换为(1/b)/(1/a)=(1/h)/(1/t),不难看出,A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与劳动的相对昂贵程度相当,B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强度与劳动的相对廉价程度相当。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多,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丰富要素的廉价性而使用该要素,同时在进口替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稀缺要素的昂贵性而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对AB任一国来说,这都意味着,出口产品和进口产有着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分不出那个是资本密集型哪个是劳动哪个是劳动密集型,因此,两国因要素储量差异而形成的各自的资源优势,并没有通过进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比较展现出来,即一国要素的相对丰缺程度与该国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并没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至少在这里,而是国际视角的对比情况下。如果俄林的“要素密集度”与本文的“要素密集度”相同而不是指前面提到的“要素数量集中度”或“要素数量构成比例”的话,他的资源赋予论在此处便失效了。
<C>若1<a/b<1/(h/t) 即1<a/b<t/h,那么,ah<bt,
a/b<1/(h/t) = 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小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格比”之比的倒数,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小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格比”之比。这说明,A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低于资本的相对廉价程度,而B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低于资本的相对昂贵程度。相应的,将公式变换为 (1/b)/(1/a) <(1/h)/(1/t),亦不难得出:A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小于劳动的昂贵程度,而B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小于劳动的廉价程度。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多,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以低于丰富要素廉价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进口替代产品上以低于稀缺要素昂贵程度的强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对A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小,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A国劳动稀缺资本丰富;对B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大,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B国资本稀缺劳动丰富。所以,我们发现,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这与俄林的资源赋予论中的结论相左,但尚不能说它同时也验证了里昂惕夫的研究结论,因为他用的是国内视角,而这里是从国际视角出发的。
<2>“h>t,a<b即h/t>1,a/b<
价格比,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低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亦可以说
劳动L与资本K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高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与<1>中的情况
进行比较,不难发现,A国在这里变成了资本稀缺劳动丰富国,B国则变成劳动稀缺资本
丰富国了;而产品X的资本数量集中程度低于产品Y。这里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变化,
我们完全可通过一些名词的转换把<1>变成当前的状况,因为我们的着眼于要素而非国家。
现简述如下:
从国内看: h>t,a<b,ah<bh,at<bt。
A国资本稀缺相对价格较高,劳动丰富下相对价格较低,出口产品X不仅劳动数量集中程度比进口替代产品Y高,而且劳动密集度也比进口替代产品高,即出口产品X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B国劳动稀缺相对价格较高,资本丰富相对价格较低,出口产品Y不仅资本数量集中程度比进口替代产品高,而且资本密集度也比进口替代产品高,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与<1>中国内结论一样,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出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从国际看:
<A>若a/b<1/(h/t) <1即a/b<t/h<1,那么,ah<bt。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绝对对数量少,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以低于稀缺要素昂贵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进口替代产品上以低于丰富要素廉价程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可见,A国出口产品X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小,即出口产品X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Y则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A国恰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B国出口产品Y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X大,即出口产品Y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X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B国恰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可见,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出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B>若1>a/b=1/(h/t)= t/h,那么ah=bt。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绝对对数量少,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稀缺要素的昂贵性而使用该要素,同时在进口替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丰富要素的廉价性而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可见,AB两国的进出口产品具有相同要素密集度,因而在此同样可以说,一国要素的相对丰缺程度与该国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并没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
<C>若1>a/b>1/(h/t)即1>a/b>t/h,那么ah>bt。
在国内关于“要素集中程度”结论的基础上,即在出口产品比进口替
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绝对对数量少,而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出口产品上超稀缺要素昂贵程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进口替代产品上超丰富要素廉价程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A国出口产品X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大,即出口产品X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Y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A国资本稀缺劳动丰富;B国出口产品Y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X小,即出口产品Y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X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劳动稀缺资本丰富。可见,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c+ach)∕(d+bdh)>(c+act)∕(d+bdt)说明,A国产品X价格相对较高而Y价格相对较低,B国产品X价格相对较低而Y价格相对较高,因此,A国应该出口Y而进口X,B国应该出口X而进口Y。
化简公式,得
cd(h-t)(a-b)>0
c和d都大于零
故 h>t,a>b或h<t,a<b
亦 h/t>1,a/b>1或h/t<1,a/b<1
<3>“h>t,a>b即h/t>1,a/b>
国的价格比,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高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亦
可以说劳动L与资本K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低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由此可
见,A国,资本相对价格较高储量稀缺,劳动相对价格较低储量丰富,而出口产品Y
的劳动数量集中程较高,进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Y的劳动数量集中程度较低;B国,
资本相对价格较低储量丰富,劳动相对价格较高储量稀缺,而出口产品X的资本数量集
中程度较高,进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Y的资本数量集中程度较低。这里同样包括
了国内和国际两种情况,即无论从国内还是从两国之间的对比情况看,AB两国都出口了
其丰富要素数量集中程度较高的产品,进口了其稀缺要素数量集中程度较低的产品。而
“要素集中程度”仍然不同于“要素密集度”。那么让我们在看看“要素密集度”的情况,
用分别用h和t分别乘不等式a>b的两边,可得ah>bh和at>bt。结果显示: A国,
出口产Y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替代产品X小,故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进口替代
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B国,出口产品X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替代产品Y大,故出口
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同样,在这里如果进口替
代产品可以当作进口产品来看待的话,那么,我们仍然可以说,AB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
用其储量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个结论同样是国内性
的,不涉及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直接对比。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国际性比较。
<A>若a/b>h/t>1即a/b>1/(t/h)>1,那么,at>bh,
a/b>h/t=1/(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
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大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
格比”之比,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
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大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
格比”之比的倒数。这说明A国资本的相对价格较高,但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
量强度却超过了资本的相对昂贵程度;B国资本的相对价格较,而在产品X上使用
资本的数量强度超过了资本的相对廉价程度;相应的,将公式变换为(1/b)/(1/a)>
(1/t)/(1/h),亦不难看出,A国,劳动相对价格较低储量丰富,而在产品上Y上使
用劳动的数量强度超过了劳动的廉价程度;B国,劳动相对价格较高储量稀缺,但
在产品X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超过了劳动的昂贵程度。
在a>b、h>t,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
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丰富要素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
进口替代产品上超稀缺要素昂贵程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出口产品上超丰富要素
廉价程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t>bh。对A国来说,这意味
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小,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
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A国恰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对B国来说,这意味着,出
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大,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
为劳动密集型,而B国恰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所以,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出
朗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是一种国际性结论,与
国内性一致。
<B>若a/b=h/t>1即a/b=1/(t/h)>1,那么,at=bh,
a/b=h/t=1/(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等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格比”之比,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等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格比”之比的倒数。这说明A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与资本的相对昂贵程度相当,B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与资本的相当对廉价程度相当;相应的,将公式转换为(1/b)/(1/a)=(1/t)/(1/h),不难看出,A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与劳动的相对廉价程度相当,B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强度与劳动的相对昂贵程度相当。
在a>b、h>t,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丰富要素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进口替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稀缺要素的昂贵性而使用该要素,而在出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丰富要素的廉价性而使用该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h=bt。对AB任一国来说,这都意味着,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有着相同的要素密集度,而分不出那个是资本密集型哪个是劳动哪个是劳动密集型,因此,两国因要素储量差异而形成的各自的资源优势,并没有通过进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比较展现出来,即一国要素的相对丰缺程度与该国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并没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这跟<1—B>中的结论相同,可见,俄林的资源赋予论在此也失效了。
<C>若1<a/b<h/t即1<a/b<1/(t/h),那么,at<bh,
a/b<h/t=1/(t/h)指“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小于“资本K与劳动L在A国的价格比”与“其在B国的价格比”之比,也可以说“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之比小于“资本K与劳动L在B国的价格比”与“其在A国的价格比”之比的倒数。这说明,A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低于资本的相对昂贵程度,而B国在产品X上使用资本的数量强度低于资本的相对廉价程度。相应的,将公式变换为 (1/b)/(1/a)<(1/t)/(1/h),亦不难得出:A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低于劳动的廉价程度,而B国在产品Y上使用劳动的数量强度低于劳动的昂贵程度。
在a>b h>t,,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稀缺要素的绝对数量多,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丰富要素绝对数量多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进口替代产品上以低于稀缺要素昂贵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出口产品上以低于丰富要素廉价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t<bh。对A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大,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A国资本稀缺劳动丰富;对B国来说,这意味着,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小,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劳动稀缺资本丰富。所以,我们发现,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这与<1—C>中的结论相同,与而俄林的资源赋予论相左。
<4>“h<t,a<b即h/t<1,a/b<
国的价格比,资本K与劳动L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小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亦
可以说劳动L与资本K在产品X上的数量构成比大于其在Y上的数量构成比)。与<3>中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发现,A国在这里变成了资本丰富劳动稀缺国,B国则变成劳动丰富资本稀缺国了;而产品X的资本数量集中程度低于产品Y。
从国内看: h<t,a<b,ah<bh,at<bt,A国资本丰富相对价格较低,劳动稀缺相对
价格较高,出口产品Y不仅资本数量集中程度比进口替代产品X高,而且资本密集度也比进口替代产品X高,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B国劳动丰富相对价格较低,资本稀缺相对价格较高,出口产品X不仅劳动数量集中程度比进口替代产品高,而且劳动密集度也比进口替代产品高,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本密集型,进口替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与<3>中国内结论一样,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出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
要素的产品。
从国际看:
<A>若a/b<h/t<1即a/b<1/(t/h)<1,那么,at<bh。
在a<b、h<t ,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进口替代产品上以小于丰富要素廉价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出口产品上以小于稀缺要素昂贵程度的强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t<bh。可见,A国出口产品Y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X高,即出口产品Y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X则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A国恰好资本丰富劳动稀缺;B国出口产品X的劳动密集度比进口产品Y高,即出口产品X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Y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B国恰好劳动丰富资本稀缺。可见,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出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B>若a/b=h/t<1即a/b=1/(t/h)<1,那么,at=bh。
在a<b、h<t ,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进口替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丰富要素的廉价性而使用该要素,而在出口产品上等程度追随稀缺要素的昂贵性而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t=bh。可见,两国的进出口产品具有相同要素密集度,因而在此同样可以说,一国要素的相对丰缺程度与该国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并没有直接而必然的联系。
<C>若1>a/b>h/t即1>a/b>1/(t/h),那么,at>bh。
在a<b、h<t ,即进口替代产品比出口产品使用两国丰富要素的绝对数量少,同时出口产品比进口替代产品使用该国稀缺要素绝对数量少的前提下,两国这种在进口替代产品上以大于丰富要素廉价程度的强度使用该要素,同时又在出口产品上以大于稀缺要素昂贵程度的强度使用这一要素的状况,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at>bh。可见,A国出口产品Y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X低,即出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而A国劳动稀缺资本丰富;B国出口产品X的资本密集度比进口产品Y的高,即出口产品表现为资本密集型,进口产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而B国资本稀缺劳动丰富。可见,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源于资源禀赋差异,两国可能发生的六种贸易类型的推证过程全部结束了。这六种贸易类型是<1—A>、
<1—B>、<1—C>、<3—A>、<3—B>和<3—C>,而<2—A>、<2—B>、<2—C>完全可以与<1—A>、<1—B>、<1—C>分别并为一类,<4—A>、<4—B>、<4—C>可以与<3—A>、<3—B>、<3—C>并为一类。当然,如果将某一国固定,针对一个具体的国家来说,随着资源条件的变化,它就有这全部的十二种贸易类型,而无需再作什么合并了。
从以上六种贸易类型及其推证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内出口产品与进口替代产品对比,还是国家间出口产品与进口出产品的对比,两国都出口了其丰富要素数量集中程度较高的产品,进口了其稀缺要素数量集中程度较低的产品,即如果一国某要素储量丰富相对价格较低,那么该要素在出口产品中的数量集中程度比在进口产品中高,反之,亦然。但是,只有国内出口产品与进口替代产品对比时,两国才在所有情况下出口密集使用其储量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妻却要素的产品,即如果一国某要素储量丰富相对价格较低,那么该要素在出口产品中的要素密集度比在进口产品中高,反之,亦然。而国家间出口产品与进口出产品的对比的情况就不绝对的这样,如在<1—C>和<2—C>中,两国都出口了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进口了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里昂惕夫的研究结论正同这两种贸易类型一致;而在<1—B>和<3—B>中,进出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完全相等,自然就不能说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进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因为此时他们就相同,也就更谈不上一国某要素储量丰富相对价格较低,另一要素储量稀缺相对价格较高,于是该国出口产品中其廉价要素密集度就高而进口产品中其昂贵要素高。但用国内那种比较时,实际上就是将进口产品中蕴含的要素当作国内要素对待了,国外要素以国内要素价格计价,而这正是事实上进口替代出产品与出口产品进行比较,而其结果却用来标明进口产品与出口产品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实质。否则,就是一种国际性比较,出口产品直接与真正的进口产品进行比较,要素价格是不同国家的;而在这种情况下,俄林的资源赋予论要么失效,如<1—B>和<3—B>,要么背道而驰,如<1—C>和<2—C>,而只是在<1—A>和<3—A>才找到了顺畅的安身立命之地。现在靶子都到了,里昂惕夫之谜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郭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