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的经济分析


婚姻制度的经济分析
叶行昆

关键词:婚姻制度 经济学

人为什么要结婚?
我已在《婚姻问题的经济分析》一文略有阐述。
本文的问题是:
人类何以要设置婚姻制度?
现代婚姻制度的意义何在?
有人答曰:这问题就像问1+1等于几一样。
(体外话:颇似此类的问答题有:
1
 为什么要入党?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2
 为什么要当官?
为人民服务。
3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
   
为了推行民主政治。)
果真如此吗?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有时问题的提出比解答还要伟大;既提出又予以解答的,当然更伟大。牛顿提出苹果何以往地下掉?因而有了万有引力定理。马克思提出资本如何降临人间?因而有了《资本论》。科斯提出为什么要有企业?因而有了《企业的性质》等等,不一而足。对于生活中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满足于知其一,而不去究其二。但是学术研究就是不能满足于知其一,而要究其二甚至其三;如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谓至理名言。学术研究亦应如此。经济学本来就是一种解读人们行为方式的分析工具。在学术研究方面,本人以为标新立异易,推陈出新难;老生常谈易,谈出新意更难。
切入正题:
一. 婚姻制度的历史变迁:

1
。母系氏族与血缘公社: 人类之初,为了生存,为了对付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样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原始群。原始群时期的婚姻状态是杂交, 无婚姻规则,男女杂游,不媒不娉”(《列子· 汤问》 ) 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至五万年的古人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发明了取火,制作了复合工具,原始人类与自然界斗争的能力大大增强。采集、狩猎的规模和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扩大和提高,人们按不同年龄、性别进行自然分工,形成较严密的组织和相互间的协作,出现了固定的血缘群团,又称血缘公社。这时实行血缘婚,即血缘群团内部年龄相当的同辈男女间相通婚,而排斥了长辈与小辈、双亲与子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同辈男女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元谋人、 蓝田人、北京人、安徽和县人等大致处于血缘公社时期。 母系社会: 长期的生活经验,使人们认识到近亲 婚配的缺陷和外婚制的优越,这时, 氏族公社开始萌芽,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也就 是新人(晚期智人)阶段,氏族公社正式形成。 氏族内不得通婚是氏族公社的根本规则。直 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是被排斥的。一氏族 的一群兄弟只能与另一氏族的一群姊妹交互群 婚。在这种婚姻形式下,一女子与很多男子发生 关系,生的孩子只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血统也 只能按母系计算。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组成一 个氏族。这种以女性为中心的氏族社会,便是母 系氏族社会。 氏族生活: 在氏族社会的自然分工中,男子从事 狩猎活动,女子则从事采集活动。经 验的累积,使妇女们认识到许多植物生长的规 律,从而促使了农业产生和发展。而妇女就成了 初期农业的承担者与领导者。河北武安磁山和河 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琢 制的石铲、石镰和石磨盘、磨棒等农业工具和谷 物加工工具,还有大量的窖藏粮食与及猪、羊骨 骸、猪羊陶塑、不同类型的陶炉具、陶容器和用 陶片磨制的纺轮。这些实物都反映了当时农业、 手工业的生产水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大量 稻谷和精制骨耜的发现,也表明公元前五千年长 江流域原始农业已有初步的发展。 可见,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承担的农业 劳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稳定的产品,改善了 物质生活。相反,男子从事狩猎活动,常常不能 保证有足够的收获,因而在氏族中的地位不如女子。 妇女还发明了编织工艺和制陶技术。在仰韶 文化的陶器上留有的细小指纹和指甲印,具有妇 女手纹的特征。现代傣族、黎族、高山族都由妇 女制陶,即是那个古老时代的遗风。妇女还从事 纺织、缝纫,以致她们的随葬品中多有纺轮。另 外,妇女还要承担抚育子女、教育培养后代等重 要任务,她们的工作是维系氏族生活的根本保 证。 母权制度: 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统为纽带而组成 的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在这个 社会里,生产资源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 费。氏族成员死后随葬少量物品,氏族财产由氏 族集体继承,氏族男性成员无继承权。这种共产 制家庭经济,是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统治的物质 基础。 母系氏族社会以年长妇女为氏族长,全体氏 族成员有权选举或罢免氏族长,氏族首领负责领导生产和管理生活、对外联络,但无特权,遇有重大事件,要召开氏族议事会集体讨论决定。 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婚姻形态发生了变 化,出现了对偶婚。对偶婚是一对男女在或长或 短的时间内较固定的偶居,是可以离异的个体 婚。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墓葬中,就反映出这种 婚姻形态,男女分葬,女性的随葬品往往多于男 性。
原始人类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各种神话和传说的主题。中国也不例外。传说最早的人类或居于洞穴之中,或构木为巢,生食蔬果与鸟兽之肉,饮血茹毛。有燧人氏出,钻燧取火,教人熟食。这些传说与远古人类生活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据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远古人类才开始 学会用火。他们以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叶子和枝梗为燃料,把自然火种长期保存下来, 用于烘烤食物、取暖、照明、防寒和抵御野兽侵袭。当时人们只能用锤打砸击等办法制作一些简单的石器,依靠这些工具根本不可能对付肉食猛兽,最多只能猎取鹿一类等草食动物 ,得到的肉食品非常有限。采集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食物主要是朴树子,还有胡桃、楸、栎、榛、蔷薇、鼠李、松、榆等的果实、种子和叶子,以及禾本科、豆科植物的茎和种子。当时只排除双亲与子女、祖父母与子孙发生关系,实行同辈男女相互婚配的群婚,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妇。   大约到距今四五万年左右,中国社会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活有了较大发展,制作石 器的技术有了明显进步,石球增多,狩猎成为食物的重要来源,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排除 了同胞兄弟姐妹以及旁系兄弟姐妹发生婚姻关系,演进成为出生于不同群落的同辈男女互为夫妇的群婚制。群落的规模一般在三五十人之间,过着共同婚姻生活的男女们,生前在各自出生的群落生活,死后埋葬在各自出生的群落的墓地,子女则属于母亲的群落。群落之间开 始形成比较松散的联系。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距今1 年开 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经历了大约6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在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这时已发明了种植农业,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种植粟和黍的发源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种植 水稻的发源地。耕作、收割、加工三大类农具都已基本具备,用石、骨、蚌、木制作的农具 数量超过渔猎工具,成为当时的主要生产工具。饲养业已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猪、狗、鸡 、牛成为普遍饲养的动物。发明了陶器,人们制作了包括碗、钵、盆、罐、瓮、盂、缸、小 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许多品种的器具,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水器和炊器 等多种 类型。当时陶窑的温度在900—1000℃之间,由于氧化作用,出窑的陶器呈红色,器面上的图案则为黑色,这样的陶器被称为彩陶。编织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有斜纹缠结、棋盘格 、间格纹等多种编织方法。   母系氏族社会居住单位从小到大分为房组、房群、村落三级。村落的人口据估算约在300人左右。每个村落,均有居住区和墓葬区,有的还有陶窑区。村落居住区的中  一般是中央广场,周围分布着向广场开门的房屋。房屋又可以分为几个群组。整个村落是一 个具有血缘联系的人群组织,其中每一房群里居住的人们之间,比其他房群里居住的 人们之间,血缘关系要接近,而每一房组里居住的人们之间血缘关系更为接近,每一个小房 子里居住的则是一个对偶家庭,包括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以及与她过婚姻生活的外氏族的 男子。墓葬区与居住区的村落、房群、房组三级结构相对应,形成墓地、墓区、合葬墓三级 结构,几个合葬墓构成一个墓区,几个墓区构成一个村落的墓地。男女死后还是分别归葬于 本氏族墓地。   在新石器时代的后2000年期间,即距今约60004000年之间,古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变革。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农业生产工具大型石铲达到了石器制作技术的顶峰, 江南地区还出现了犁、破土器和耘田器,农业生产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与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相对应的是家畜饲养业的兴旺发达。传统中所谓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都得到了 饲养 。陶器种类和器形变得越来越复杂,蒝、鬲、飌 、鼎、 豆、罐、盂、繹、盆、碗、壶、杯、瓮等应有尽有,质地坚硬,一般为灰色 和黑色,出现了以蛋壳黑陶杯为代表的精美陶器。漆木器制作也有相当水平,作为木工 工具的石斧、石锛、石凿等磨制精致,锋利实用。当时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开料解板、取齐 刨平、榫卯接缝、刮削打磨等加工技术,为了使木器变得美观华丽,还在木器上施以彩绘花 纹。这一时期的纺织品分麻织品和丝织品两类,麻布经纬线的密度由母系氏族社会的每平 方厘米12×12根左右提高到30×30根左右。出现了大量的玉器和铜器。 2。父系氏族时代:  在父系氏族社会,社会居住单位虽然表面上仍是房组、房群、村落三级,但它的内容已经发 生质的变化。首先它改变了向心封闭式的格局。原来的中央广场的功能和作用已被聚落内的 大室庙堂及其广场所取代。房屋多成排布列。每一大排房屋群,可视为一个大家族,每一大 家族中又分若干大家庭,每一大家庭居住在二三间连在一起的小排房或邻近的单间房内。单 间房的存在表明:在大家庭内,一部分已婚的子女有其相对独立的生活。而那些相互毗邻的 若干排大的房屋群,则可构成一个宗族群体。墓葬也开始按家族分区。一排或一组墓群构成 一个家族的墓区,几个家族墓区共同构成宗族墓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聚落内部,家族长 辈与各类家庭成员在地位和财富占有上产生了悬殊,聚落与聚落之间也形成了差别。原来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发展为含有初步分化和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有的聚落的居民无论在财富 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超过了其他聚落,它的首领们不但统治本聚落的平民,还统治着其他聚 落的人民。有的中心聚落甚至出现了城邑。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 一直 到公元前2000年间,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其他地区,陆续出现了许多用夯土城墙或石头筑成的城邑。城邑的出现使得聚落的面貌为之一变,形成所谓万邦林立的局面。据 传说,当时还创造了部落联盟的形式来协调各方国之间的关系。   在父系氏族时代,自古以来对于自然的崇拜、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对于祖先的崇拜等种种信 仰,开始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传统和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又随着聚落与聚落交往的增多而 初步开始融合。天地和父系祖先的祭祀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黄河、长江流域甚 至周边地区,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大型祭坛。。(摘自《中国历史十五讲》,笔者略有修改。

二. 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与评估: 
现代通行的一夫一妻制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的残留物,虽说此制体现了男女平等的人权观念,但当它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尤其是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就呈现出了反社会生产力的倾向。为什么说最为现代的一夫一妻制却呈现出了反生产力的作用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婚姻制度,与其它社会制度一样,经历几个历史阶段,先后经历了群婚,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的几个
发展阶段,巧的是,正是这几个发展阶段的变革,都与生产力的革命性进步以及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同步。群婚是原始人类在茹毛饮血的时代所实行的婚姻制度,基本上那时的人类还不会使用工具,采集仍然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随着工具的发明,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产品首次出现富裕,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条件下的群婚已经基本消亡,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一妻一夫或一妻多夫的结构,家庭的雏形产生了。由于农业和牧业的产生,人类对社会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人兽之间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人群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导致战争的出现雄性的作用突显出来,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或者是父系氏族社会,这时候一夫多妻成为主要的婚姻方式,早些时候妻和女性奴隶是没有区别的,后来才出现妻又出现分化,产生区别。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受人口增长的抵消,所以在工业革命以前,一夫多妻一直是主要的婚姻制度,这里面有个例外,就是基督教的欧洲较早的实现了一夫一妻,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妇女的生育能力以及宗教有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到了工业化社会,生产力的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生产力的发展首次突破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一夫一妻所创造出的的生活资源完全适应生存的需要,一夫一妻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国家所采纳的社会制度。但是现在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长期稳定的一夫一妻制,已经不再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结构。正逐步走向消亡,到了□□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完全平等,所有差别都消除了,婚姻制度当然也就没有了,孩子从类似工厂里的社会机构里产生,任何一个人的个体而不是家庭都可以选择抚养也可以不选择抚养下一代。家庭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有了家庭,就有一个人不工作或少工作,工作的人口减少也就意味着社会总生产力的提高不了,不论是从人的收入角度还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都是认为不可接受的。
2
.从现实的角度看,凡发达的文明国家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抚育下一代并不是每个现代人所追求的社会责任,社会把抚育或不赋予下一代作为一项基本权利赋予每个社会成员,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抚育或者是以很少的精力用来抚育下一代。一夫一妻稳固家庭的存在的社会基础得到大幅度削弱,所以一夫一妻的家庭结构也不会长久。目前大量丁克一族、非婚同居、单身贵族的存在无不与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要把一个孩子的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抚养费,高达45万左右人民币;姑且不论父母的间接经济损失与精力消耗。此外,目前国家制度实行的配偶户口迁徙、工作调动,子女出生户口、就学、就业,以及办理护照签证等,也无不打上经济利益的烙印。
3
.从人权的角度来看,由于财产私有化作为一项人个体的基本权利地位被确定,每个人的个体都认为财产是自己的,但是家庭成员存在模糊了这个概念,所以我国有了婚前财产认定,西方的富翁怕结婚,怕离婚,离不起婚导致种种名存实亡的畸形家庭结构产生。
一个人类个体,没有通过投入资金、没有通过智力和脑力的劳动,而是通过婚姻一夜暴富,成为唯一合法的途径,其他方法已经全部被宣布为违法。同时由于存在有这类的情况,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被别人通过婚姻合法的剥夺了,这是不合理的。
当然可以通过婚姻财产认定来部分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成员以各种身份进入企业,损害了股东的利益,挫伤了企业的发展。家族企业这种没落的企业制度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
4
.从经济学角度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只有市场配制社会资源才是最为合理的,只有用那只看不见的手,才能将社会资源调配的最为合理。现在的社会资源当中,在席卷全球的私有化的浪潮中都划给了个人,有些个人的资产已经超过了
一个小国家的总财产。这部分资源的分配对社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代的婚姻制度将这部分资源首先是人为的分裂,然后是家庭成员参与管理,参与分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
(此节部分观点援引: 先知:《婚姻制度的终结》;摘自南方网)
三. 婚姻关系的经济功能及其制度约束与展望:
a)
当法定年龄男女的性关系不涉及彼此的财产关系时,婚姻关系就没必要确立;此时此刻,社会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等非正式制度起着软约束作用。
b)
当法定年龄男女的性关系涉及到彼此的财产关系时,婚姻关系就必须确立;此时此刻,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制度作为正式的制度安排,对各方的财产关系产生硬约束。这种制度对于家庭成员的财产关系的协调、保障、制约等具有法律意义上强制功能。所以说,婚姻制度只不过是对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财产关系上发生作用。其法律效力只作用于经济层面,而对家庭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一概无能为力。所以,这种婚姻制度只具备经济功能,也只是它唯一的功能。这是现代婚姻制度的实质所在。
c)
现代婚姻制度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导的婚姻制度。婚姻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是以法律手段调节家庭成员财产关系的一种制度设置。任何制度的发展与演变都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项社会制度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婚姻制度也是如此。一旦婚姻制度在法律效力上取消了家庭成员的财产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婚姻势必消失。届时,婚姻与同居则成了同义反复。即便夫妻婚姻也能存在,也只是维系情感世界的象征意义,而无现代的协调财产关系的法律意义了。应该说,纯以情感和责任的自愿性来维系的家庭婚姻关系,要比以经济和法律关系所赋予的强制性来维持家庭婚姻更具人性味;它是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后现代化社会的男女摆脱了彼此的经济依赖,相互经济独立,人格完整的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因而是一种婚姻观的提升,是人类道德文明战胜物质文明的体现。
进趟教堂做个礼拜,办次酒宴喝口交杯酒,拜个天地高堂,夫妻对拜,或者互赠个钻戒许个愿等等;无一不可被视为婚姻仪式。但对于未来的婚姻形式作何预测或推测,或对将来的婚姻制度作出设计,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本文只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在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变化,依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与时俱进,人们的婚姻观念及其相关的婚姻制度也一定要变。 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理想的婚姻制度应该进一步体现人的经济价值和道德责任。
笔者只是在为当下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唱挽歌,现代婚姻制度的淘汰或终结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而并不认为婚姻就会随着后现代化社会的来临而消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婚姻是爱情的载体与形式,也将永远存在。人类期待或正在创建一种能超越经济层面的更为净化的,以情感和责任为纽带的婚姻男女关系。以人性为本,以情爱为本,总比以钱财为本的婚姻结构要好吧。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种眷属蝉娟,一定是有情人千里、长久构成;尽管人类为此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首发于“经济学家”: www.jjx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