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存在着一种文化价值观,即认为理论性的工作要优越于实践性的工作,以及学术性的理论知识要优越于日常性的实践知识。学校教育则体现了社会所具有的知识价值观,即认定抽象的理论课程比实践课程重要,以及理论能力比实践能力重要。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学校教育把普通教育与技术教育分开,同时重视理论和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应用性知识;重视符号技能的训练,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从许多知识中挑选出特定的部分来作为学校教育所重点传授的知识,其本身就表达了知识的等级化,即根据不同知识被赋予的不同价值,使知识体系内部形成高低有别的等级结构。当知识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时,不同的知识在教育知识系统内则占有不同的地位,而知识的等级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是能力的等级化。当学校教育对知识进行了分层,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视作是比经验性的实践知识等级高时,人的能力也必然被分层,即将动脑能力视作是比动手能力档次高的能力。现行的学校教育正是依据进入抽象知识领域的程度而对学生进行能力划分,即只有那些擅长于获取理论知识的学生才被视作高才生,而那些动手能力强并擅长于获得技术性、实践性知识的学生则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学校教育的知识等级化驱使人们为了获得社会的高评价而不顾自身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全都涌向学术型教育而远离职业技术型教育,最终造成了教育与社会在人才供需上的不匹配。
视动脑能力高于动手能力的人才价值观所带来的弊端是,导致实用技术型的人才得不到社会应有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这显然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合理分流。视抽象知识高于实用知识的教育导向,则将具有各种能力倾向的全体学生都导向了一个狭窄的努力方向,其中多数个体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长项而追求短项,从而致使个人的能力发展偏离了最有利于挖掘自身潜能的方向。知识等级、能力等级的存在,导致了人才类型的单一化,并使很多为社会所急需的人才被埋没或被淘汰。
从社会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来看,无论是教育的导向还是社会的导向都应进行根本性的转向,即应以“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来有效地引导个人化的能力倾向,以使每一个体都能在最适于自身长远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成功,并成为专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