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说:
实证科学可以定义为关于“是什么”的系统化知识;规范的或者规制的科学,则可以定义为关于“应该是什么”的标准系统化知识,它关注人的理想,而与实际状况无关。
以计量和研究网络注意力为对象的注意力经济学由于还没有成为现实,因此它还不是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而是属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momics)。
卢宾斯说:
经济学把热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就有各种不同用途的奇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稀缺性(scarcity)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现实经济学研究各种资源,包括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的等的稀缺性。注意力经济学研究网络上唯一的稀缺资源——注意力。
经济学思维有8个指示器([美]格瓦特尼)
1、 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是有代价的。经济学家称为“TANSTAAFL”原则,就是”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网络上充满免费的信息,这正常吗?不正常。因为什么,注意力价值没有找到自己的实现方式,只能够夹带广告等间接方式部分实现,所以要发行虚拟货币。
2、 个人选择是有目的的,要获得最大的效用。和现实经济中先选择后消费的模式不同,网络上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消费密切结合,信息的标题和作者等仅仅是初步的选择,可以导致点击的行为。进入浏览中,作者一边消费,一边还在选择,选择精度,略读,有选择的读,重点精彩处反复读,感到文章不适合时随时放弃阅读。
3、 激励至关重要。当人从一项选择中所得效用增加时,越愿意做出这种选择。当选择的成本越增加,他就越不愿意作出这项选择。网络上信息的产品获得点击和评论,会激励作者的写作。如果他的产品能够获得人们注意力的支付为计量的虚拟货币的回报,无疑将大大激发作者的写作的热情。对于信息产品如果要通过现实的货币的支付,无疑增加了人们的注意力成本,将受到人们抵制。人们的信息消费自动就转化为注意力的支付(虚拟货币的支付),将使选择成本最低。
4、 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边际(marginal)用来描述现有状况一种变动所产生的影响。注意力的支付,也有边际现象。在雷同性的信息产品的消费中,注意力支出产生效用递减,因为从中获得的新信息递减。在成瘾性消费中,有注意力效益递增现象,造成自控力不够的人的健康的受损。在不断深入事物本质的信息消费中,也有注意力递增的现象。有的优秀著作人们需要反复阅读,就是因为可以不断有新的收获的原因。
5、 信息有助于选择,但信息代价不菲。由于现实经济中信息不对称,要克服这种不对称往往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网络上,选择和消费结合也需要消耗注意力。许多信息产品理解,需要注意力的深度思索的付出,许多信息产品的真理性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够获得现实证明。
6、 经济行为除了直接效应,还有次要效应。注意力支付给作者带来的鼓励往往是对于作者最大效用。
7、 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时主观的。信息价值的主观性更强。
8、 检验理论的标准是理论的预测能力。注意力经济学建立在注意力计量方式——虚拟货币的发行的基础上。虚拟货币是否产生,是否以注意力的支付为计量等,严峻考验注意力经济学的研究。
总之,对于经济学的8个指示器,注意力经济学除了第8个需要虚拟货币发行后验证以外,其他均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