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电信业为何首先选择增值业务?进入后其运营模式将会如何?国内增值业务企业该如何应对?
据信息产业部的消息,今年4月底,共有22家外资企业向中国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提出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申请,其中有些已经获准经营电信增值业务。外企为何首先将目光投向增值业务市场,是否是“投石问路”之举?国内增值业务企业该如何应对?进入后将外企将采用何种运营发展模式?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李海英研究员。
记者:外资企业以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为契机进入我国电信市场,是否是在“投石问路”?
李海英: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为什么外资企业为何首先进入我国的增值业务市场。首先,从政策的层面来看,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截止到2003年12月11日,增值业务的对外开放承诺已经全部兑现,外资可以申请设立持股50%,地域范围覆盖全国的合资企业,即增值业务市场的开放步伐要快于基础电信业务。其次,从市场的层面来看,我国的电信增值业务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根据入世承诺开放的信息服务业务正是增值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业务领域,对外资有很大的吸引力。再次,从外资企业的层面看,增值业务市场准入的门槛相对较低,进入相对容易,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他一方面可以从正处于上升期的市场中获利,另一方面正可以为进一步进入中国电信市场铺路。因此,外资企业会首先选择进入我国的增值业务市场为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第一步。
至于为什么外资似乎对进入基础业务市场表现比较“冷漠”,也可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 相比之下,基础业务市场的开放步伐较慢,移动话音和数据业务虽然入世之初即向外资开放,但至今地域范围还仅局限于17个城市和这些城市之间,更不要说去年刚刚开始开放的国内和国际业务;第二,我国基础电信业务市场正处于新一轮的重组时期,有关3G的决策也迟迟没有出台,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以何种方式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尚待观望;第三,基础业务领域投资巨大,在政策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对任何一个谨慎决策的外资企业来说都不能轻易为之。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市场之一,从已经获得批准的外企的业务范围看,很多企业的业务重点还是在互联网的增值业务领域或者电子商务的相关领域等。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增值业务市场,看中的是我国整个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
记者:我国实力参差不齐的10000多家增值业务企业如何利用外企进入这一契机提升竞争力?
李海英:由于外资公司在资金、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竞争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外资企业参加竞争争夺客户资源,将加剧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增值电信企业市场中存在着大量规模较小、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他们将面临更激烈的挑战。
增值业务企业应充分利用外资企业进入所带来的压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借鉴甚至移植国外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和运营经验,促进业务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营销理念、营销方式、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度身定做的服务。增值电信业务企业也可以通过选择外资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加之在业务创新、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共同塑造成为增值电信业务领域的领先者。
记者: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电信增值业务以后,您认为哪类运营模式最适合外资企业的下一步发展?
李海英: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外资企业只能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电信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主要有两种,即寻找一家中方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出资成立新的合资企业,或者寻找一家比较合适的中方企业,通过股权并购或资产并购的方式使之成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从业务领域看,目前还主要集中承诺开放的信息服务业务。今后如果我国没有对外资开放其它的业务领域,这也是一段较长时期内外资进入我国增值业务市场的主要领域。
目前,移动虚拟运营在国外发展很快,但我国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并没有将虚拟运营列入其中,表明这一业务不仅没有向外资开放,也没有向内资开放,所以暂时不可能成为外企进入我国增值业务市场的主流模式。但从探讨的角度看,虚拟运营对外资很有吸引力,它不必铺设自己的网络,但可以用自己的品牌提供服务,这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规避投资风险,提供多样化的电信业务。同时,由于外资企业提供虚拟运营需要向基础运营商租用网络,对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威胁较小,未来的政策趋势很可能会开放这一业务,为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提供一些新的选择。
作者:邱桂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