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止要考倒学生?


岂止要考倒学生?

              ——写在高考之后、中考之前

 

近日读张心阳先生一篇文章,说到上世纪90年代中专红火时期某地的一道中考题:贾平凹《读书示小妹生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而今桌上、几上、案上、床上满是书籍,却常读十不能记下四五,这全是年龄所致也。”请用一句俗语概括这段话。

据说张心阳先生对这道题极是认真对待,但仍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他向所在单位的五个文学硕士和博士及两位老报人求教,竟然也没有一个人能答出这句俗语是什么。连专门研究“方块字”的文学硕士、博士和靠“码字”为生的老报人都答不出,相信那些初涉世事、乳臭未干的初中生们一定在这道题上要“晕”得云里雾里了。贾大作家要知道自己一段极具个性的文字曾让一代学生“栽”这么大的跟头,可能真要学学金镛大侠扬言要重写《鹿鼎记》一样,用上一段白开水般的文字“修改”旧作以表“忏悔”了。

贾先生要“忏悔”,大诗人王国维恐怕就得在九泉之下“谢罪”才是了。今年高考有14个省份和直辖市自主命题,全国卷也分成3种,这样一共就有17份不同的试卷,也就有17道不同的作文命题。湖北省考的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语录:“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要求学生写“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的启发。鄙人费了一番气力,才领悟出这是一段关于创作和审美的言论,以为只要沿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谈点人生看法、社会现象也就可以了。哪知大错特错了!就这道作文题湖北媒体请教了几个作家,作文专家说得很透彻,要“从认识论的辩证思维角度解题”、“立意关键在于内外协调的理性思考”。“内外协调的理性思考”,看来现在的高中生不是思想深邃的大学者,就是倚马可待的“捷才快手”了

江苏的考生们就还非得要点“发散型思维”不可了。“凤头、猪肚、豹尾”本是古人用来比喻好文章的结构的,用它来类比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已显得很牵强,甚至可以说是不恰当的,还要用它与人生从开头、中间、结束每一个完美的过程对上号。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这三者完全做到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已经很难。事业、人生比写文章复杂得多,不说世间本就没有从开始到结束都这么完美的人生,就是有,要“建立在对人生思考的理性高度上,写出对人生的现实思考,从而展现人生的价值所在,才能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可真苦了“新新人类”的高中生们。别说那些成天与数学公式、化学反应打交道的理科生,就是一般的文科生,没有一点“发散型思维”和“印象派”画家的想象力,没有一副比百岁老人还要历练的样子,恐怕也难以找到一个如此完美的“假想”对象下手,做到“立意高远、思想深刻”了。

早就有人把高考语文钻牛角尖、走旁门左道的招数痛斥为“烹金鱼煮仙鹤”的勾当,高考作文更是被诟病为“李白有戏,杜甫难”。现在考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要把学生考倒、考死,让你觉得读书不是件很快乐而是件很难的事,似乎这样,方显得出题老师的不凡。其实,考试不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之一而已。在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开启和拓展被教育者的智慧和思维,授予他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并使他们感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虽有艰辛但并不恐惧。而我们的一些考试,不是在如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检验知识,而是在学生开启智慧之门的道路上,扮着鬼魅吓人。

著名作家魏明伦说过这样一件真实有趣的事情:2002年高考期间,他和何祚庥、聂卫平曾被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邀请,以当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为题写作文,请两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评判。结果魏明伦和何祚庥都被判了不及格,聂卫平也仅仅勉强及格。看来,这考试还真不止要考倒学生了!

 

后记:

就在此文成型时刻,长沙市中考传来一份人性化的温情试卷———在让不少考生头疼的数学试卷上,赫然标上了漫画式的小气泡,提醒考生“此题不难,但要认真审题”、“不要放弃,胜利属于你”。在“以下不属于……”之类考题的关键词“不”的下面还特意加上了着重号,以提醒考生不要粗心大意审错题。这样的温情提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盛赞:“这么有人情味的试卷,我真是头一次看到!”此风盛焉,则学生幸焉,教育有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