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
罗善兴/文
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物质生产逐步从基本的生存需求向着更高层次需求推进,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虽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长率仍处于小幅上升趋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可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科学技术逐步地应用于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我国正在向小康社会迈进;根据中国国情,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是切实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和农村),尽快推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面临着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劳动力素质偏低,人口结构分布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土壤性质、水文、气候等产生的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大片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提供了现代工业生产的原料;没有土地资源就没有现代种类繁多的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多次的变迁,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而随着近几十年中国农村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使用、农村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地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专门针对农村发展现状而提出来的,这是为实现全国小康,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可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还没有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有许多决策目标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令人深思。我国虽然有大量的已经开发的可利用的农业生产土地,但是农民的人均土地占有率还是很低的,即使存在着这种情况,还有大量的农业土地没有很好地利用,甚至被荒废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农业科技和土地改良技术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实践。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得到提高;而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不能有效地利用势必会使财富的积累受到极大的不利影响。配第有句名言,“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如果农民的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全国的小康是十分艰难的。
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出路。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体现整个国家现代化。我国“三农问题”的目标是完全正确的;土地是农民的唯一劳动资料,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还很不完善,村干部肆意买卖土地从中为个人牟取暴利,造成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这种现象还很严重;由于初级农产品价格低廉,土地使用效率极其低下,土地个体经营缺乏政策与市场的正确引导,不少农民依靠密集型劳动加入农民工的队伍涌向城市,这种现象导致了近十几年城市人口的膨胀,大量的农业土地抛荒;而且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管理也非常不规范,他们的收入普遍很低,生活得不到保障。针对“三农问题”,政府除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以外,还必须尽快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农民需要的是一个运行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力。社会繁荣的标志是使大多数农村实现城市化,而并不是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我国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崛起使许多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动,他们靠打工挣钱维持留在家里一年到头无所事事的或非劳动力的家庭成员生活;当地居民主要以商业或其它服务业为生。这种产业结构布局的不合理致使近几年农民工大量地涌向城市,经济较发达地区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又造成了农村大量可种植土地的荒芜和无规划建设,使农村的生态系统和产业结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各地的特色产业没有向深度和广度方向逐步延伸,这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大量的农业初级产品以很低的价格输送到城市加工,以高价返回到农村消费,原料成本、运费加厂家的利润使农产品的价格高出原料成本无数倍甚至几十倍。这完全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农村是农产品消费的主要市场,而且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特别在农闲季节;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技术和市场开发是提高农业人口就业率的有效途径。城市产业应该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科技创新,特别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关于产业核心技术问题,作者另有论述)。
我国政府应该着手大力发展农业教育,普及农业科技;以村为农业产业单位,通过企业经营管理组织农业生产是完全合理的,可以在全国推广;根据各地的地理、气候、种植习惯结合市场需求,各村有组织有规划地从事农业产业经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让少数有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民专门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这些经营能手主要应用农业机械,采取土地集约经营,即使在农闲的季节也能从事相关的职业;让有管理经验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加工生产和市场运作;培养部分农民成为各种农业或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可以成为农民工,如,木工、泥水匠等大行业的农民工,通过统一管理以企业的形式把这些零散的劳动力输入城市,用人单位或者个人直接与这种农村农民工服务企业签订合同,这样既能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又规范了对农民工的管理。
一个村或几个村应该有一所完全中学,入学的孩子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教育经费从以村为单位的农业企业利润收入中抽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没有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可以有机会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学习,成为当地有用的农业劳动者;同时,也减少了无业游民对社会造成的隐患。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国的小康。而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教育投资,改变农村劳动力结构,逐步使传统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延长农业产业链。国家必须通过政策引导,使城市摆脱传统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力量从事高新产业的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城市还必须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智力开发与支持,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使他们从简单的传统的粮食生产和单一的种植业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使土地生产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克服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所造成的劳动力资源浪费。
每个自然村都可以作为一个农业产业经营实体,根据当地种植业或养殖业的特长,甚至作为旅游业的地理特色,并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农村土地资源。我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应用人类的智慧和现代的科技手段,才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变那种落后的劳动方式,改造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社会财富在城乡之间分配得到重新调整,从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在农村设立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并逐步广泛地建立健身和文化娱乐体制,丰富农村业余文化娱乐活动。这有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统一,真正实现全国小康目标。
罗善兴,经济学博士,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研究员,国际联合论科学院经济学教授;曾任新华社记者,发表大量的经济学术论文、经济评论和研究报告。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