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至今,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历了近9年的发展历程,而城市商业银行起步之初的发展战略,现在回想起来很是耐人寻味——保支付、防挤兑、稳过渡。目前,这一战略已经迅速转变为“规范管理、稳健经营、加快发展”。
自今年6月25日银监会首次提出“对城市商业银行实施改造重组,加强联合,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来,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连续多次强调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重组改造和联合。城市商业银行要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等多种手段实施改造和重组,综合化解历史风险,增强抗风险能力。
然而,城商行的底子毕竟是太薄了,大发展的动力又更多地来自于加入WTO等外部环境的驱动,因此,当城商行吹响总攻号角时,还是牢牢被三条绳索捆负不前:巨额不良资产、资本严重不足、单一城市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监管当局严格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要求的情况下,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障碍,而且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门的即将打开,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又一障碍。
如此多的难题和疑问,城商行又该怎么办?面对全面开放进入倒计时,城商行如何整体突围是又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城商行在夹缝中的呻吟
入世以来,中国金融业的管制程度日益放松,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享受的待遇差距逐渐缩小。在此情况下,用“内外夹击”来形容城市商业银行的处境应当不为过。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对中心城市分支机构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通过抢夺高端客户等方式慢慢蚕食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这就造成在单一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市商业银行,只能眼睁睁看着当地市场份额的丧失。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大致在8%~10%左右,在8%~10%之后,就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这可能是各地金融市场份额的饱和点。而新的金融机构的进入,往往又会使原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却又无法向外地开拓市场。显然,这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城商行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重组整合,无疑是城商行打破困顿僵局的首选途径。 |
![]() |
2、城商行在岔路口的徘徊 |
![]() |
自今年8月,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对城商行提出改造的时间表,并对全国城商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争取用一年左右消灭经营状况差、各项监测指标不符合要求的第六类城市商业银行以来,对各城商行的震撼可以用敲山震虎来形容.随着这个信号的发出这就意味着,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迅速做出抉择,要么奋起发展,要么退出市场。 我们知道,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业中一直处于比较憋屈尴尬的境地,被称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自它出生以来就有着先天不足的弱势,目前全国共有112家城商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自成立伊始,资本金不足、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率高等问题一直如影随形。无论引进外资,还是上市,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组,各地城商行的选择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目的,那就是自救,危情时刻,各城商行暗练内功成了必然的选择。 |
![]() |
3、城商行在竞争市场上的压力 |
![]() |
经过近9年的发展,城市信用社时期那种以“拼命拉存款,拼命放贷款”为特征的“大干快上”式旧体制的能量已释放殆尽。如不进行彻底改革,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再保持过去那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已力不从心,甚至于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目前,城商行的处境是,前有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及股份制银行的堵截,后有轰轰烈烈改革中的农信社作“追兵”,加上国门外的外资银行又在虎视眈眈,城商行可谓处境堪忧,疑云密布,未来3年将是决定城商行命运的关键 。 国内的事实表明,在目前受到诸多干预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那种内部自发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阻力而进展缓慢,乃至于以失败告终,而通过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推动,并以国际理念引导改革,被证实是解决上述改革难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 |
4、城商行环境的限制与历史包袱的沉重 |
![]() |
自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而且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且处于破产边缘,也就是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底,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10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36%(一逾两呆口径),比历史最高点的34.32%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资产置换、增资扩股、利润消化等方式,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历史包袱有所缓解,但还远不容乐观。 曾经有人说增资扩股是一条便捷、迅速的资本补充方式。问题在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令投资者望而却步。历年的数据显示,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有近一半的城市商业银行连年亏损,有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负数。近几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 |
5、城商行高管任命和政策界限之惑 |
![]() |
自1995年,国务院要求撤并城市信用社、组建城市合作银行时,允许地方财政以一部分预算资金参股城商行,入股的最高比例为总股本的30%。同时,人民银行又规定单个企业入股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0%,个人不超过2%,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有了相对控股权和事实上的一股独大.这种官本位的经营管理体制,把本来应由股东选举产生的高管人员变成实际上的政府推荐。 另外,各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长、行长目前均由所在地的市委组织部参与。一旦联合经营后,人事任命由谁负责? 有关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合并以及跨区经营之事,人民银行、银监会到底谁来拍板?各自的详细意见又是什么?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一定要得到两个部门的同样支持,“任何一家反对都难以成功”。 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每年对地方财政的贡献都不小,联合经营后的税收如果归“总行”所在地所有,会不会对地方的支持力度下降?地方项目在城市商业银行联合经营后,是否要经过“总行”审批?会不会较以往更难得到支持? |
![]() |
6、城商行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
![]() |
有人说重组整合是城商行打破困顿僵局的首选途径,其作用或目的可以概括为:解除包袱,化解风险;输血造血,强身健体,而改造重组又包含资产置换、增资扩股和引入战略投资者。 城市商业银行背负的历史不良资产包袱呈现出明显的“悬空性”特征,只能自己消化吸收。而在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靠自身消化来化解历史包袱,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资产置换、直接注资等等),是城市商业银行历史包袱能否顺利化解的关键。而在目前各地政府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资产置换又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固然有资本补充渠道少、受政策限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还在于自身造血能力(盈利能力)低下,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缺失,而高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与多元化股权结构是分不开的,那种单一化、集中型的股权结构,往往伴随着经营效率低下和盈利能力缺乏和地方政府一股独大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很多人往往将“引入战略投资者”与“补充资本金”划上等号,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从某种程度上讲,那些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并不缺钱,国内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而恰恰是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开了“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先河。显然,用补充资本金来解释这一现象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问题的答案在于:经过近9年的发展,城市信用社时期那种以“拼命拉存款,拼命放贷款”为特征的“大干快上”式旧体制的能量已释放殆尽。如不进行彻底改革,城市商业银行要想再保持过去那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已力不从心,甚至于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国内的事实表明,在目前受到诸多干预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那种内部自发进行的渐进式改革,往往会遇到巨大阻力而进展缓慢,乃至于以失败告终。而通过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借助外力推动,并以国际理念引导改革,被证实是解决上述改革难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
![]() |
7、城商行寻找崛起的标本 |
![]() |
被称为城商行老大的上海银行,为实现“立足上海、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战略发展目标 ,1999年9月和2001年12月,分别吸收了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参股投资,并在2003年7月英国《银行家》全球前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上海银行排名跃至第318位,已跻身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 南京市商业银行是继上海银行之后第二家吸引外资参股的城市商业银行。2001年11月,南京市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正式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国际金融公司出资2600万美元认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81亿股普通股,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引入国际金融公司的资金,不仅壮大了南京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更重要的是逐步引进了国际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了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使该行各项经营指标以及综合实力在全国11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探究这两家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和经营理念,我们不妨用下面的一段话作为总结:他们所遵循实现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建立起市场化运行机制;实施组织架构再造,提升运营效率;引入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制度;学习国外同业产品,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
![]() |
8、金融开放的有“效”之路 |
![]() |
在目前面临诸多金融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城商行与其等待政策开禁,还不如另寻良策,进行重组整合,资产置换和增资扩股优势互补.并用共同发展,突破限制,联合和并购并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诸多新思维新理念来冷静面对城商行存在的问题和疑问, 我们认为这也是城商行打破困顿僵局的首选途径。 四大国有银行,是借助网点优势来巩固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市场份额;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依靠技术和体制优势,争先在全国各地开设网点;至于外资银行,它们则是凭借多样化、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抢占各大中城市的高端客户。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可通过联合,以“抱团出击”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力。各种迹象显示,未来几年,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通过联合抱团出击的现象,会更加普遍。 从当前的政策层面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均明确表示,允许达到一定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但至今仍未有实质性的突破。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已开展的业务联合包括银团贷款(如上海银行和北京市商业银行曾牵头开展该项业务)、资金运作(如南京市商业银行组织的资金运作联盟)、银行卡(如湖北省四家城市商业银行组成的联合发卡中心)、柜台业务委托贷款(如东北15家城市商业银行组成的全面合作联盟)等。根据当前的条件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特点,这种业务联合还可以在新产品开发、国际业务、柜面通存通兑,市场研究、科技共享等方面展开。 不管怎样,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业务联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最优选择。但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商业银行实施并购的最优选择应是“控股”,而非“兼并”,并非所有的国外金融机构都适合作为战略投资者引入,城市商业银行在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时应有所区别,绝不能一味“崇洋媚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