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中国企业够大不够强


[京华时报]中国企业够大不够强

2005年5月18日新浪网、东方财富网、金融界转摘

  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不仅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有很大差距,即便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仍和国外同行企业有不小差距。那么,中国企业到底差距在哪儿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与会企业的老总或发言人。

■中国电信
需要全面提升
     “从客户数量和网络规模上讲,中国移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并不是一个最强的运营商。”这是国内最大运营商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副总鲁向东昨天在信产部纪念“5·17世界电信日”的活动现场的表态。
     作为移动、电信、网通、联通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首,在500强的利润率排名中一度曾仅次于微软,手机企业、电信设备商、门户网站共同的“大财神”———中移动何以不敢自称世界最强的运营商?原因似乎不难明白,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给中国带来了最多的电信用户。
     但相比全球领先的NTT DoCoMo、沃达丰等运营商,国内运营商从经营理念、技术领先、服务创新、企业管理、国际化程度上几乎处于全面落后的局面。一个在服务上偏安国内、缺乏业务和技术创新、在3G和新的通信技术上跟随国外的运营商,显然没有足够的老大底蕴。(刘奇)

■燕京啤酒
学习资本运作方式
     被组委会邀请参加财富论坛的燕京啤酒集团总经理李福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燕京啤酒绝不会与国外企业合资。
     李福成领教过国外企业的傲慢,也有着中国市场成功的经验。他幽默地说,燕京装备、技术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人民币的汇率太低了”。
     不搞合资,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李福成告诉记者,此次财富论坛跨国企业家齐聚北京,对于燕啤来讲,是一个极好的取经机会。跨国公司资本运作方式、品牌提升的经验、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都是燕啤需要学习的地方。(胡笑红)

■TCL集团
差距在研发和人才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表示,中国企业目前与世界500强的最大差距在于基础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国际化经营能力弱以及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国内上述人才很少,数都数得过来,而研发上的缺陷又非一朝一夕可补。因此,TCL集团早已开始在全球招聘2200名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
     TCL的国际化之路正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OEM、ODM形式为国外企业代工生产制造;第二阶段:培养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和经济能力;第三阶段:兼并重组,进军欧美主流市场。TCL集团国际化进程的三部曲目前已进至二部半。(张艳)

■平安保险
内在品质是核心
     虽然平安保险距世界500强仅“一步之遥”,但平安保险(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盛瑞生昨天对记者表示,他们仍需努力提高企业的内在品质。
     盛瑞生介绍,财富500强的排名是单纯按照企业的销售收入来排名的。平安保险去年的销售收入是632亿元,迈上1000亿元的门槛可能还要等上几年。但平安保险进入了《福布斯》全球2000家大公司排名。《福布斯》排行榜的参考标准是企业的业务收入、利润、资产、市值。这也是平安保险所看重的。
     盛瑞生表示,平安保险不会单纯地追求销售收入和市场规模,而是希望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来提升公司的内在价值。(李英辉)

■国美电器
差的只是时间
     “国美不比任何世界500强差,我们缺少的只是时间。”昨天,即便是面对世界500强巨头集体压境北京,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的毫不讳言正反映中国企业那种冲破一切阻力奋发向上的冲劲和激情。
     黄光裕认为,国美不比任何国际企业差,如果将国美或者其他中国企业放在与国际巨头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企业会做得比他们都好。
     黄光裕表示,国际巨头依靠20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发展到今天的世界500强,国美只要8年时间就能做到,因为国美将学习他们的经验,避免他们的挫折。(张艳)

学者谈差距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管理学博士李建明认为,中国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最大差距是够大不够强。李建明介绍,去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资产总额是282284亿元,仅为世界500强资产规模的5.61%;营业收入合计为89935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的7.3%。
     李建明指出,现今评选世界500强标准主要是按企业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排名。中国不少企业正是因为资产总额较大,进入了世界500强。但实际上,中国不少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能算是“世界500大”,因为它们除了在营业收入、总资产及职工人数等总量指标上大外,在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方面却与其世界500强的身份、地位还不太相称。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金贸系主任董登新进一步阐述说,中国企业之所以够大不够强,最主要的差距是国际竞争力不强。
     董登新认为,一个优秀的品牌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标志,而中国企业品牌意识却相当薄弱。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创新(高品位的产品创新)。因此国际竞争力不强,产品销售仅限于国内。
     董登新最后表示,国外500强企业是在国际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环境中,通过一个漫长的优胜劣汰的过程而逐渐变大、变强的,有不少的企业甚至是基业长青的百年老牌企业。中国企业要想成为真正的“既大又强”,走品牌化、国际化道路是不可避免的。本报记者 叶永笔

■记者手记
视野要放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企业和国外世界500强的差距,最为关键的可能是视野之差。中国企业能否更加强大在于能不能把视野放得足够大。
     说到中国企业和国外世界500强的差距,肯定会有不少已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加以否认。它们会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能说不大吗?要说进入500强的企业大,它和国内企业、和未进入500强的企业相比确实够大。因为它们只把目光盯在国内企业、盯在进入世界500强这个目标上,而不把视野再放大点,去领跑国际同行。美国花旗集团资产总额上差不多是我国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和建行)的总和;营业收入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营业收入总和的1.5倍。同样,同属石化行业的埃克森美孚的总资产则远超我国中石化与中石油之和,其营业收入甚至达到我国两大石油巨头营业收入总和的2倍。这样的差距岂是一个进入世界500强的虚名就能弥补?
     回头再看看那些离500强不远的中国企业,它们把进入500强作为目标,以自己将来能够进入500强为荣。
     其实,如果国内的企业能够把视野放得足够大,不限于和国内企业相比、以赶超自己的小不点兄弟为乐事,而是立足于做国际行业老大,做百年、千年老大企业,才会真正消除我们和世界的差距。
本报记者 叶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