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是一个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的时代。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危机对于一个组织和政府来说,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转机。在危机潜在期,如果媒体能够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向政府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就会防范危机的爆发。在危机突发期,媒体的作用体现在三方面:在激发公众情绪中,实现危机传播的基调统一;在设置舆论焦点中,塑造政府危机管理的良好形象;在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中,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在当前艰巨而复杂的抗击非典斗争中,政府应该更好地发挥主流传媒的作用。
从非典看政府危机管理
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首例非典型肺炎病例。此后,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相继出现类似病例,当地没有及时上报,也没有在媒体上公开信息。随着疾病的传播,病例逐渐增多,由病人很快传染到医护人员。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手机短信、互连网、电话在民间疯狂的传播着,引起了人民的极度恐慌,纷纷抢购着诸如板蓝根、白醋等物品,形成了地区危机。2003年2月10日,广东省有关部门首次发布了关于非典的新闻。由于正确信息的滞后,防治措施的不得力,3月14日,香港的疫情有扩散之势。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防止非典的蔓延,向全国各级医疗部门推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止技术方案》,并在互连网上公布。2003年4月15日,疫情蔓延到山西、北京、广西、内蒙古、湖南、四川、福建和上海等。至此,非典由地区危机变成了大范围的危机。
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和北京市的领导变化,以及后来因防治非典不力被处分的数以百计的官员,是引人关注的一种“新气象”。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对防治非典工作的认真态度;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可能有助于推进中国行政官员问责制建设;反映了真正将权力与责任挂钩,用不同的规则约束官员。但是更深层次的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把视野转移到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只有尽快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变革治理之道,才能有效承担起执政之责。发生在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初的“非典”事件,恰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案例。
非典危机是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次重大挑战.“非典”暴露出的问题,已经演化成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非典”事件给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非典”事件反应了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在应对传染性疾病这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例如,我们在“非典”事件发生初期,就对其可能的社会后果预见不足。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对社会公众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日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心理上的恐惧比非典本身更恐惧。尽管,目前非典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它给人们的心理所留下的恐惧和创伤却可能更为长久。 毫无疑问,这次“非典”疫情是对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创新的一大推动。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爆发之前,识别各种征兆,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预测。二、建立常设的制度化的网络状的反危机机构。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保证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三、建立信息网络机制。及时发布疫情,搞好舆论宣传,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四、建立后勤保障机制,保障公众在短时间内对某些特殊物质的需求。五、建立危机处理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加强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从传播学角度看,政府是信息源,应该满足公众对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知情权的需要,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政府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该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传媒发挥其功能,而不是限制。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封锁消息只会令传言、谣言蔓延得更快。
媒体,是社会公器,代表公众行使社会守望的职能。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最大限度地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发挥其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整合、解释的功能,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增加责任感,讲究艺术,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其根本立足点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主人。要把人民当主人,首先就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诉群众。传媒所关注的问题应与公众关注的问题高度一致,而且应由公众议题决定传媒议题,如果公众关注的问题传媒不关注,就会失去公信力,没有尽到其社会责任。在危机管理中,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广东发生非典的初期,政府就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有效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如果及早地向公众公布疫情的真相,并宣传有关的预防知识,就可以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引起恐慌和不安;另一方面,如果采取积极而果断的防范措施,疫情就不会由地区蔓延到全国。同样,北京市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确实存在严重的不足。当京城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时,我们就应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地报道疫情,对公众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 ;积极的采取果断措施,对机关、学校、居民区等严格防范,不留死角,该隔离的隔离,发现不正常的及早送往医院观察治疗;同时,应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能及早做到这些,也许非典疫情早已有效控制。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应当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认识到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媒体与政府应该共同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及时、越可靠、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政府信任度。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总之,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媒体是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非典看政府危机管理
2002年11月16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首例非典型肺炎病例。此后,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相继出现类似病例,当地没有及时上报,也没有在媒体上公开信息。随着疾病的传播,病例逐渐增多,由病人很快传染到医护人员。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手机短信、互连网、电话在民间疯狂的传播着,引起了人民的极度恐慌,纷纷抢购着诸如板蓝根、白醋等物品,形成了地区危机。2003年2月10日,广东省有关部门首次发布了关于非典的新闻。由于正确信息的滞后,防治措施的不得力,3月14日,香港的疫情有扩散之势。3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防止非典的蔓延,向全国各级医疗部门推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止技术方案》,并在互连网上公布。2003年4月15日,疫情蔓延到山西、北京、广西、内蒙古、湖南、四川、福建和上海等。至此,非典由地区危机变成了大范围的危机。
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和北京市的领导变化,以及后来因防治非典不力被处分的数以百计的官员,是引人关注的一种“新气象”。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对防治非典工作的认真态度;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可能有助于推进中国行政官员问责制建设;反映了真正将权力与责任挂钩,用不同的规则约束官员。但是更深层次的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把视野转移到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只有尽快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变革治理之道,才能有效承担起执政之责。发生在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初的“非典”事件,恰好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案例。
非典危机是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次重大挑战.“非典”暴露出的问题,已经演化成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非典”事件给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非典”事件反应了整个社会管理体系,在应对传染性疾病这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例如,我们在“非典”事件发生初期,就对其可能的社会后果预见不足。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对社会公众来说,危机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日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并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和心理疾病的发生。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心理上的恐惧比非典本身更恐惧。尽管,目前非典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它给人们的心理所留下的恐惧和创伤却可能更为长久。 毫无疑问,这次“非典”疫情是对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创新的一大推动。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一、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在危机爆发之前,识别各种征兆,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预测。二、建立常设的制度化的网络状的反危机机构。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保证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三、建立信息网络机制。及时发布疫情,搞好舆论宣传,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四、建立后勤保障机制,保障公众在短时间内对某些特殊物质的需求。五、建立危机处理国际合作机制。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加强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政府,是社会公权力的代表,代表人民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从传播学角度看,政府是信息源,应该满足公众对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知情权的需要,及时、真实地提供信息。政府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该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传媒发挥其功能,而不是限制。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封锁消息只会令传言、谣言蔓延得更快。
媒体,是社会公器,代表公众行使社会守望的职能。媒体是一种公共资源,理应最大限度地为增进公共福利而发挥最大效益。危机传播,不同于一般新闻的传播,它是在极大时间压力下,对不确定状态做出的无章可循的传播。作为新闻媒体,应该发挥其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整合、解释的功能,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增加责任感,讲究艺术,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其根本立足点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主人。要把人民当主人,首先就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诉群众。传媒所关注的问题应与公众关注的问题高度一致,而且应由公众议题决定传媒议题,如果公众关注的问题传媒不关注,就会失去公信力,没有尽到其社会责任。在危机管理中,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广东发生非典的初期,政府就应该高度重视,积极、有效地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一方面,如果及早地向公众公布疫情的真相,并宣传有关的预防知识,就可以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引起恐慌和不安;另一方面,如果采取积极而果断的防范措施,疫情就不会由地区蔓延到全国。同样,北京市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确实存在严重的不足。当京城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人时,我们就应高度重视,实事求是地报道疫情,对公众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 ;积极的采取果断措施,对机关、学校、居民区等严格防范,不留死角,该隔离的隔离,发现不正常的及早送往医院观察治疗;同时,应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打赢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能及早做到这些,也许非典疫情早已有效控制。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政府应当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认识到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媒体与政府应该共同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危机。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及时、越可靠、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提高政府信任度。媒体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大局意识,努力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总之,政府是危机管理的主导,媒体是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