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过热:个人理性与集体非理性


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是个体理性选择行动的必然结果。一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每年新增劳动力数百万,2005年新增380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失业无业人员和流动知识青年,全国就业环境相当严峻,报考公务员无疑是一个必要选择。二是公务员职位的“高含金量”。这种“高含金量”主要体现为公务员职位的高稳定性、高福利性、高声望性和高权力性等,要知道当代社会转型期,许多职位内蕴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相较而言,公务员职位不失为职业选择的“上策”。三是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公务员考试将公务员职位作为稀缺的社会强势职位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进行全社会公开配置,这种一改过去“暗箱”操作的选拔方法体现出难得的公平、公正性,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基于诸如上述原因,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情况可谓盛况空前,为此,笔者也感到高兴,毕竟有更多的社会成员、可能更多的社会精英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有望得到极大,但另一方面更担忧当前公务员考试过热可能导致现有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弊端百出,尤其是当面对无数的个体理性时可能出现的集体性、社会性的非理性后果。

显然,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情况已然呈现过热迹象:一方面体现为报考总人数的翻番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体现为总报考人数与总录取人数比过高,某些部门职位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比呈现非理性。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网上报名时间从10月15日到10月28日,并于2005年11月26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举行公共科目的笔试。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383008人),约占报名总人数的40%,其中最高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达3.8万人。根据公开数据可计算出,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这5个部门职位依次是民革中央的基层组织管理岗位、隶属中央办公厅的采购办公室主任科员或副主任科员、隶属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科研处主任科员、隶属财政部的税政业务科员和隶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办公室科员,它们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分别为2014∶1、1166∶1、1119∶1、1176∶1、1000∶1。

从上述公布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此次国家公务员考试过热所呈现出的集体性、社会性的非理性后果一目了然。首先,37∶1的总报考合格人数与总计划录用人数比显示,此次公务员考试调动了大量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必将调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性成本,整个国家以如此之巨的代价来选拔公务员似乎过于非理性。其次,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极端非理性。对于个人而言,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如同彩票中奖;对于国家而言,国家为了录取一名公务员却需要在数十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考室,此举几何荒唐可想而知,况且,千人竞争之职位并不是非要万里挑一之精英方可胜任。再次,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公务员考试过热必然带动考试教材、复习资料销量大涨,同时势必推动大量辅导班应势而生,而且带来考场经济效应,少数人从中受益,而大量参考者却注定赔本争得“名落孙山”。最后,公务员考试的多层次性、重复性也是社会非理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存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公务员考试、县市地方公务员考试等三大层次,每参与一个层次职位的竞争就必须参加一个层次的公务员考试,因此不免存在层层考、重复考的现象,此种公务员考试制度安排同样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必须加以改进。

总之,我国公务员考试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新事物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态,作为当代转型中国难得的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法值得深切赞赏。然而,这一公务员选拔方法的实施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国情,而不能简单地盲目追求规模竞争效应,否则,也会因集体非理性而弊端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