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私有制""自由"的一点不成熟的断想


人始于符号

人们只要一开口说话就要使用概念,写文章要用概念,概念是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的语言符号。人是符号化动物,符号既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自从人具有了意识,人就开始了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主体的客观化(外化、物化)。可以设想人创造的第一个真正的符号是“有”和“我”,这标志着符号化和意识的开始。在这之前,人是物我不分甚至是物物不分的,人们没有情感,有的只是直接的生理反映,是群居性动物所具有的直接的生理活动的延伸,它们的叫声、气味直接刺激生理活动,虽然具有相互交流的作用,但还不是符号。史前的人和动物一样,饥饿、恐惧等等都只是引起生理的反应和变化,但是没有情绪。

符号起源于物品的剩余,当第一个剩余物品被人所占有的时候,符号便出现了

符号首先是一种信息,这种信息的发出和使用不受生理的完全控制,是一种受自我意识和情绪支配的自我表达。这开始于占有,始于物品的剩余,对于自己占有的物品,就不再是直接的对象物了,人即使没有生理需求,也要占有这些剩余物品。这时候他所占有的物品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意义,它是自我的投射物,是自我的延伸,那个物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的符号。于是,有意识的人的对象化活动,便是符号化的活动。物品的自我的符号化,外界的物质以种种符号化了形式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于是人不仅具有意识,而且具有了情绪,并且不再完全受生理的支配了,还要受到自己创造的符号的影响。物质世界按照“类”被符号化——这就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进行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在有差别的个体或特殊中寻找共同点,具有相同共同点的个体的集合就是类。

意识起源于“有”,因此,它与私有制不无联系,意识不能脱离一个个的“私”而独立存在。也可以说私有制及其观念,同人的意识密切相关。或者说人具有意识是私有制的根源。当然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对象化(外化)——文字以及符号化了各种物品(图腾、服饰……)等等——反过来又作用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形成了“文化”。这种文化是动态的、“进化的”过程,也是对意识的私有本性的反动,最终(或者说发展到终极),意识被去除了私有而达到意识的完成,那么私有制的根源才能得到彻底清除,真正的人就得以最终完成。

“有”、“我”当然还不是抽象化的符号,它们是直接由物品所表达的,直接由物品本身充当符号。由我所占有的属于我的外在之物打上了我的烙印,它就是“有”,也是“我”。随着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化为人的精神世界的外部自然界,就被一个个符号化、抽象化。第一个符号的载体是语言,自然界在符号化中被精神化和情绪化了,完全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了。自然界被赋予了目的和意义。

意识是一个过程,意识的发展就是(人的)自由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化也即概念化,成为人认识外部世界以及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工具。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被符号化了的外部的物质世界,一个是外部物质世界被符号化从而变成了人的意识所形成的人的精神世界。两者是同一的,但却不完全相同。精神世界是被符号化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对人而言是精神世界的对象化。说它们是同一的,是指人与世界的作用关系;说它们不同,是指它们作为两个过程是分离的。人的活动也分成两部分:人本身作为自然的物体与物质世界(自然界)发生作用——自然的过程(自然是必然的,没有对错也没有“选择”,具有必然性);人的自我意识与精神世界发生作用——创造的过程(人是自由的,体现在人的自主性、选择性,因此人是会犯错误的)。尽管人无法改变自然的必然性,但是人可以有选择性地控制必然性的发生和不发生(通过改变已经认识了的必然性的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来达到“控制”必然性的发生),因此,随着人对自然的必然性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大,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的程度就增大。人的自由,并不是创造或消灭自然的必然性的自由,而是利用自然的必然性有进行选择的自由——自由即人的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