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评丁学良与邹恒甫:经济学家可数乎?


张五常评丁学良与邹恒甫:经济学家可数乎?

 

前些时同学们纷纷传来两篇关于中国经济学家的文章,问我意见。本想立刻动笔,过瘾一下,但搁置了。今天晚上要动笔,却找不到该二文。那也好,不记得谁是谁的名字,写争议性的文章最着数。

记得一篇是访问香港某经济学教授,他说今天国内数不出五个经济学家。另一篇是访问武汉某经济学教授,他说某某人是九流,他自己和某某是三五流,其它的都不入流。(记得该文,因为发言者手下留情,放过了我。)综合起来,此二君是说,神州大地的「经济学家」少得可怜。

是经济学的尴尬吧。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破了人类历史纪录,但入流的经济学家不容易数出来,经济这门学问是不中用了!没有物理学家,火箭不会飞到月亮去;没有建筑工程师,摩天大厦不会在地球上出现;没有生物学家,基因工程也就谈不上。然而,没有经济学家,经济却可以大搞起来。不容易想象有更胡涂的事!

我明白,上述两位教授数经济学的风流人物,是数他们在国际有分量的经济学报发表过若干篇文章,不是算经济思想的高下。二十世纪的经济思想大师戴维德(A. Director),只有一个哲学学士,没有真的读过经济,平生只发表过几页文章,肯定不入围。另一方面,在国际名学报发表过不少文章的蠢才无数,而这些蠢才会全部被两位教授算进去的。

用中文动笔看来不算。如果中文也算,我不会见到自己不遭淘汰而大喜若狂!

搞起社会经济的人,改进了人民的生活,怎样看,不管有没有正规的经济学术衔头,有没有发表过经济学文章,不能不算是经济学家——正如设计得出屹立不倒的大厦的,当然是建筑师了。这样看,赵紫阳、朱镕基,甚至李鹏(这里姑且不算总书记),是经济学家,而且了不起。是奇怪的经济学衡量:不管你对一个经济的贡献有多少,没有在名学报发表过文章,或不用英文下笔,不算!

上述的二君子教授没有创新:他们的算法不少老外也这样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奖那个「学」字,不是奖对经济的贡献。可幸瑞典的仁兄还不是那样老土,屈指数经济「学」者的文章。比较高明,他们衡量思想的重要性,虽然有时我觉得葡萄是酸的!

写到这里,忽发奇想。如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减了那个「学」字,或把该「学」字改为「贡献」或「实践」,那么赵老与朱老可能早就拿得,又或者这些年获奖的年年是中国人。我对那个「学」字的阐释还有疑问:搞起一个经济不可能不「学」有术。中谚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也。

几年前美国某机构推出一个「佛利民经济自由」奖,奖金美元五十万,两年一个。有意思,可惜「自由」何物不容易鉴定或量度。

建议诚哥,搞一个「李嘉诚经济实践奖」,三年一个,奖金一亿港元,颁给一个人或一小组人。委任客观专家评审,衡量以往三年某国对人民的生活改善得最有可观的,然后在该国选出值得颁发该奖的人。自由究竟何物需要打官司,但生活是另一回事。真的没有「自由」不可能有饭吃,大鱼大肉、健康舒适、畅所欲言,皆生活也。有明显的改进,何不奖之?

经济学家可数乎?可数,但朋友,要看你怎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