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港派学者


港派学者有明显的地域优势,信息通达,而且毗邻大陆,常常游走与大陆高校布道,同时多少也熟稔大陆的过往与现状,为各界青睐。另一个优势是教育背景,不管他们来自两岸三地那一个角落,几乎都有留洋经历,而现居香港。如张五常浸淫芝加哥大学多年,几乎因其首创佃农理论获得诺奖;而郎咸平则出身与沃顿商学院,一个被尊为中国尚未完成的产权制度改革的鼻祖,一个被奉为“郎监管”,直接点穴大陆资本市场,在郎监管下,名噪一时的德隆系被灭,顾雏军被关。两公视界开阔超过香港会展中心飞腾的两翼,言辞犀利如中国银行大厦刺中香港心脏,在大陆经济学界闹得沸沸扬扬。

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思想核心的张五常现在的主张是土地产权私有化,暂时似乎没有展开的可能。对于一个混合经济体系而言,经济体制改革远远超前与政治体制改革,全体民众的福利如何保障,政府职能如何转变依然是一个课题,因此张五常先生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似乎到了头。由于顾雏军案,郎监管的名声日隆。不过由此引发的大陆MBO终止确实是一个遗憾,国营或国有企业依旧依附于政府,他们的骨肉兄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旧持续上升并不断被剥离,沉积的风险好象与郎监管无关。郎监管一篇信托责任好象就说明了国有企业可以在代理人责任明晰条件下良好经营,在中国简直就是乌托邦的理想主义,我们观察到的现象通常是官商合谋。殊不知,政府擅长国有化,而不善于经营,善于以多数人的名义剥夺少数人的财产,而不善于将现有财富增殖。将多数人的财产出售给少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物,很容易视为为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财产的不道德行为,站在这一边的张维迎等难免受伤。其实监管的结果也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即使获得了资产,在强大的政府机器面前也极为脆弱,政府可以轻易灭了他们,而国营企业除了获得政府特许,经营垄断行业普遍是长期引发信贷风险、资产失血根源。不管怎么说,尽管这两位港派学者片面,到底看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尚未学界认可。不过另一些港派就有些凶猛了,如称中国股市只有五只可买;另一位学界知名圈外无名的社会学家称大陆只有五位经济学家。难免让人猜测其动机,尤其是如果以小人心度君子或小人之腹,结果好象挺简单。

如果此言出自高官,有二桃杀三士之嫌,不过理性著称的大陆经济学家不会如赳赳武夫般横刀相向。要出自一衣带水的邻邦,那简直为东海之争推波助澜;要出自隔海相望的台湾似乎也不可能,台湾人的国学修养甚至高于大陆,虽然政客们还免不了肢体冲突,即使骄横跋扈、目空一切的李敖来大陆的表现也是谦恭礼让;只能说明这是港派学者的共同偏好,不管偏颇与否,响亮就好,不吓你一跳,就不是港派了。

而如此孟浪的语言带来的结果仅仅是在传媒的迅速窜红,比肩超级女生,几周后google 有大量网页报道,当然比前面两位低一个数量级。在网络时代,以注意力为核心的新经济中,此言对于大陆学者的外部性明显为负,其排他性成本很高。大陆学者为了生计而言还是应该说些什么,相互PK一下,或许还可以听到某些学者智慧的海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