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场——从财政部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说起


经济政策: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场

——从财政部内外企业所得税合并改革说起

 

巫继学(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中国经济学(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规则。由于经济活动十分复杂,因而政府的任何经济政策的规范,都有其顶线与底线,即政策实现最优与恰好合格。经济政策的顶线与底线区间,事实上一直都是政策制定者、管理监督者(比如政府职能部门)与执行者(比如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博弈场。在市场经济下,贯彻执行任何一项经济政策,企业总在与政府进行博弈。这种博弈,合法、合理也合情,正是这种博弈,为经济政策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了现实依据。

日前报载,财政部将深化所得税税制改革,逐步统一内外资等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1] 数十家跨国公司联名上书对合并内外资所得税法也表示了异议;相反,我国企业界对尽管迟来的政策一致拥护,拍手称快。早在1987年开始引进外商投资企业时,基于当时我国税法现状,国家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后来,中国开始全面实行企业所得税法,按照企业性质,针对国内企业又制定了国有企业所得税法、集体企业所得税法和私营企业所得税法。这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有4个企业所得税法。这种4法并行一直持续到了11年后,我国将其合并为《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给外资企业的如此超国民待遇,对内资企业不公平,尤其是对民营企业不公平。这样,外资企业比国内企业的有效税率要低1012个百分点。对此,国内企业十分不满,也一直以自己的方式与这种双重标准的税制进行博弈。“避税”就是这种斗智斗法的直白描述。而今,财政部拟在一两年内完成所得税改革。虽然这一改革有各种原因与理由,十数年来企业与政府的丰富博弈,不能不说是济政策修改的一个重要基础。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楼继伟说,……政府已经考虑到企业的不同意见,并留给企业若干年的过渡期。”[2] 这说明,政府在处理与企业的关系有了新转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信号。

经济学眼中的经济人,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人。面对经济政策,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企业、消费者可能只愿意合格,即只要符合政策尽量减少经济责任。而政府可能希望企业、消费者尽量多地承担经济责任,成为政策的最优执行者。一如在公路上驾驶,你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必须按规定的方向、车道、车速以及相关规定行驶。但是,每一项规定都有其上下限。比如高速公路,可能规定车速最高不能超过120公里,最低不能少于60公里,只要在这个速度区间,你都是合规的。在一股车道上,你可能稍偏左也可能稍靠右,只要不越出边界,也是合规的。经济政策上这样类似的区间比比皆是。政府,当然希望企业模范执行各项经济政策;企业,当然在不违犯政策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斗智斗法,都发生在这个合法的范围内。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的行为都很合理合规,可谓天经地义,无可指责。

然而,长期以来,政府职能部门中的某些管理者,却并没有认同这一游戏规则。远的不说,2004年中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时,就有人气势汹汹地警告企业,必须遵守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得与政府的政策进行博弈。否则,将面临更为严厉的举措出台。[3] 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张维迎教授的“善待论”还是有其某种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在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确实应该善待企业、善待企业家。而在企业家与他的雇工的关系上,我更同意左大培教授的看法,认为更应该善待雇工。其实,只要在政策规定的区间内,企业不仅有权与政府的任何经济政策进行博弈,而且任何经济政策的实现都是企业与政府博弈的结果。我更愿意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任何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就是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过程。在这个斗智斗法的过程中,政府将不断校正、修改、完善政策,而企业将不断依据新的政策而校正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行为。政府的智慧在于使经济政策的顶线实现,而企业的智慧在于经济政策在更利于利润最大化的界限实现。

中国正在争取西方国家承认市场经济的地位,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者首先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换句话说,自己的思想、理念首先应该进入市场经济。我以为,在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中,计划经济的意识似乎太重了。那种动不动就对企业进行教训、警告的行为,我实在看不出它与计划经济意识有多大的区别。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是公企还是私企,都是平等的,企业与政府也是平等的。政府与企业已经是不过去的“父子关系”,父子情结必须摈弃!你无权以老子的姿态与口吻去对企业说话,否则将适得其反,你也将被存入人们的记忆中。

企业是社会经济机体的细胞。在市场经济下作为是商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企业的活动必然以利润为目的,必然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政府正是依靠征收其税收而获得生养。政策追求的是经济秩序,追求的是经济政策的最优贯彻。这是一对矛盾,企业与政府的博弈是必然的,经常的,不能适应这一博弈,问题不在于企业,而在于政府。政府及其管理者必须放下架子,放下身段,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与企业斗智斗法,在博弈中求得和谐。

当然,企业与政府的利益也有一致的一面。双方都是在一条船上,大方向是相同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双方才能好过。企业发展了,经济收益高了,就业率也上升了,税收自然多了,政府的日子也好过了。反过来,政府正确的经济政策越是得到贯彻,市场经济和秩序越好,经济环境也优化,也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而,同舟共济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必须的。尽管,作为企业人格化企业家各色人等,千差万别,社会道德可能霄壤之别,但是都必须以经济政策为准绳,界定自己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运营。追求社会效益,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所谓“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了,才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一个连员工工资都拖欠的企业,你能指望它承担什么社会责任?诚然,由于对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认同差异,每个企业在经济政策的理解与贯彻上也差别很大。似乎大体可以划出一个区间:它的上限,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而它的下限,则是大打折扣地执行。


 

[1] 谢旭人表示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正在深化》,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 《楼继伟回应外企上书称主权国家政策可自主改变》,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3] 《央行副行长吴晓灵:不要和央行博弈 大家同舟共济》,新华网。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4-04/26/content_1439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