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差异比较研究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差异比较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董登新(教授)
 
 
        融资体系是一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美国小企业之所以发展如此快、如此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肯定,除有政府方面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和法律保护体系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美国所特有的融资体系为美国的小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便利和融资支持。这是我们在借鉴美国发展小企业的做法上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差异性分析,以期为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与美国所称的“小企业”相对应)融资模式的构建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银行融资体系差异比较
      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主体,是最重要的间接融资中介。中美商业银行融资体系的差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美国商业银行数量多而规模各异,它们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则是数量少而规模大,它们主要为大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商业银行数量最多的国家。表1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12月31日,在美国注册并在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投保的商业银行共有7887家,其中,总资产不足5亿美元的商业银行有7114家,占全美投保商业银行总数的90%还多。这7114家“小银行”的总资产合计为8274亿美元,占全美投保商业银行总资产(70752亿美元)的比例为11.69%。此外,没有向FDIC购买保险的州银行大约有500家左右。由此可见,美国的“大银行”只占极少数,而“小银行”则占绝大多数。这种金字塔式的银行规模结构,正好与美国的企业规模结构高度匹配,众多的小银行极大地满足了美国2500多万个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统计,1999年,全美的商业银行发给小企业的贷款为2000亿左右,占小企业全部融资额的70%。
表1  向FDIC投保的全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分布统计
统计截止时间:2002年12月31日    单位:家数
总资产
总计
全国注册
州注册
(亿美元)
联储会员
非联储会员
不足0.25
772
146
59
567
0.25——0.5
1,371
295
115
961
0.5——1
2,025
500
216
1,309
1——3
2,406
678
320
1,408
3——5
540
173
92
275
5——10
368
117
62
189
10——30
223
86
40
97
30——100
102
40
21
41
100以上
80
43
25
12
合计家数
7,887
2,078
950
4,859
本表资料来源:美联储网站。
     相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们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十余年的历史。我们的商业银行融资体系能有今天的发展格局,虽然已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相比较,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
     1987年以前,我国银行体系只有四大成员,即工、农、中、建四大全资国有银行。1987年以后,我国陆续创建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十余家。这些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加盟,打破了四大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银行融资体系的服务质量,极大地提高了银行业的竞争活力与社会效率。
     但令人遗憾的是:业已进入世界500强的四大全资国有银行以及正在向全国性大银行目标迈进的十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似乎都认同“以大为美”,并强调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优质大客户的多少,理所当然,它们将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大企业身上,对中小企业设置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事实上,四大全资国有银行和十余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倘若按美国的银行规模标准来衡量,它们目前的总资产规模全都达到了美国大银行的标准。既然是全国性大银行,它们自然以重点服务于大企业为己任,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单一的大银行体系结构却使我们的中小企业陷入了“融资难”、“难融资”的无奈境地。由此可以断定:在我国银行融资体系中,我们缺少的不是大银行,而是众多的中小银行,而且这些中小银行的使命应该就是为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配套的融资服务和相关金融服务的。否则,我们的银行融资体系就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二、信用担保体系差异比较
      一般地,中小企业资产总额小,可供贷款抵押的资产更少。相比之下,在没有抵押的前提下,商业银行更相信大企业的还贷信用要远高于小企业。即便在小银行众多的美国,也有一些小企业可能因为抵押资产、开业时间、连续盈利时间、自筹资金比例等要求未达标,而不能从银行获得融资便利。为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小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美国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SBA)对一些金融机构认为贷款风险较大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并按担保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小企业要想获得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担保,必须满足小企业管理局的要求,当然,政府担保贷款标准肯定会低于银行普通贷款标准(见表2)。
表2 美国担保贷款与银行贷款标准比较
放贷标准
商业银行贷款
7a担保贷款
正常营业时间
3年
2年
连续盈利时间
2年
无要求
自筹资金比例
50%
30%
贷款期限
3——5年
7——10年
     在美国,小企业通过向小企业管理局申请,可以获得多种贷款担保支持,如有名的7a贷款担保计划、504注册开发公司计划、7m微量贷款计划、妇女创业预先核批贷款计划等。目前,与小企业管理局合作发放7a担保贷款的商业银行大约有7000家。尽管如此,美国毕竟是一个拥有众多小银行的国家,其小企业大多数仍是通过银行普通信贷来满足其融资的需要,因此,由政府提供担保贷款的小企业融资比例实际上是比较低的,但它却是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一个必要补充。1999年,由SBA(小企业管理局)担保的贷款为130亿美元,仅占贷款额的4%左右。
     与美国相比,由于我国中小银行的数量极度短缺,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成为必然的现实。在银行难融资的情况下,单靠政府担保贷款,显然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我们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决不能单纯依赖政府担保,当务之急——应该大力发展各类中小型规模的商业银行,以弥补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不力。
 
      三、风险投资体系差异比较
     银行信贷经营必须严格遵循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原则,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放贷必须坚守一定的底限,如开业和连续盈利必须达到一定时限等。而对于高新技术和高风险企业的孵化、成形来说,也许尚无所谓开业时间和盈利记录可言,但它们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初期的研发和试验,这种只见风险而不见成果的项目,显然是很难直接从银行获取普通贷款支持的,同时,由于政府财力所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风险资本与风险投资的诞生就成为必然。
     风险投资起源于美国。1946年美国研发公司的建立,标志着风险投资的正式诞生。今天,美国已拥有世界最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内在运行机制。据美国商业部统计,二战以来,95%的科技发明与创新都来自于新兴企业,而这些发明创新转变为实际生产力都要借助于风险投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业本身已成为一个新兴的金融产业,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9年,美国全年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额达到了356亿美元。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风险投资,就不会有美国“硅谷”的今天;没有硅谷,也就不会有飞速发展的NASDAQ;没有硅谷和NASDAQ,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没有网络经济的推动力,也就不会有美国长达100多个月的持续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1985年9月,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后来破产)宣告成立。由于相关制度、政策环境不配套,以及风险资金来源不足、缺乏完善的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缺乏真正的风险投资家、资本市场不完善、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等因素制约,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发展较为缓慢,对高科技产业的促进作用目前还相当有限。
 
      四、股市融资体系差异比较
     股市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公司上市有利于风险分散和股权转移。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股票发行与上市,不仅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还能为风险投资提供最佳退出场所。
在美国,纽约证交所(NYSE)和美国证交所(Amex)作为传统的主板市场,其上市标准要求较高,主要适合大市值公司上市。为了满足小企业尤其是新兴企业股市融资的需要,1971年美国创建了Nasdaq-NM(即Nasdaq全国市场),其上市标准远低于NYSE。1975年Nasdaq的上市公司达到2467家。1992年,Nasdaq又创立了二板市场Nasdaq-SC(即Nasdaq小市值市场),它进一步降低了小公司上市的门槛。1996年,Nasdaq上市公司数量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达到了5556家。
      Nasdaq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并成为世界各国“二板市场”或“创业板”学习的榜样,是因为Nasdaq市场有个极好的内在运行机制。首先,Nasdaq有类似硅谷这样的高效孵化器,为它源源不断地提供大批待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次,灵活便利的进退机制让Nasdaq更富生机和活力。Nasdaq每年都有少则几十、多则数百的公司退市,但每年更会有成批量的新公司上市。当然,退市的公司也不一定就是“休克”而死。在退市公司中,除少数可能因为长大的原因要从Nasdaq转入NYSE或Amex外,而大多数退出Nasdaq后则可能转入场外交易,但也有相当的部分可能会走向破产清算。正是这种“胸襟博大”、气势如宏的吞吐能力,才使得Nasdaq成为了美国众多中小企业实现IPO梦想以及风险资本选择退出的“天堂”。
      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场外大市场,即通常所称的店头市场或柜台市场(OTC)。根据1998年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的不完全统计,全美发行股票的公司约有56000家,除近万家在Nasdaq、NYSE和Amex挂牌外,其余约40000多家公司的股票均在柜台(OTC)交易。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主要是新设立的、从事能源或矿产开发、高新技术开发和有关健康问题应用研究以及许多有特色的企业,很显然,这一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中小企业“订做”的,它同样满足了大批高新技术、高风险企业股票融资和风险资本退出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由于中小企业从银行难融资,再加上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于是有人认为,应该尽快开设中国的“二板市场”,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比较美国的做法,我们不难断定:我国若要为中小企业开设 “二板市场” 或是“创业板”,现在所缺的决非是人为设计的制度和标准,而是数量足够多的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大批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外加伸缩自如的场外市场。没有这一前提条件,再好的二板市场设计也只会是“空中楼阁”,最终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甚至反而会使我国尚不成熟的股票市场更加动荡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