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理想主义时代




  基金经理要是下岗了,还有啥出路?把简历美化一下,换个地方,重新开始;或者出国,喝点洋墨水,学成后待价而沽;或者因为在岗之日,个人理财有方,积蓄颇丰,金盆洗手,颐养余年:诸如此类的法子,都在我们常人的想象之中。
  
  可是,有一条超常规的路子,却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不到的。那就是打官司。谁跟谁打官司呢?下岗的基金经理跟自己过去的老东家打官司。
  
  此话怎讲?在我们外行看来,虽然在“基金黑幕”里被黑了一把,但总体上,基金管理公司应该算证券业内最规范、最透明的机构了。老东家虽然不够意思,让您下岗,丢了面子,但您也知道,基金这个行业竞争很残酷,业绩上不去,人就得下来。这里面并没有什么伤天害理的地方。所以,想找茬,没门。
  
  但是,在内行眼里,门还是大大地有。据某些在基金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透露,目前国内的基金在做投资组合的时候,违反基金契约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在法律上是可以商榷的。
  
  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任何一只基金在开始募集之前,都会在指定的证券信息披露媒体上刊登一份招募说明书,详细阐述自己的投资风格如何定位,投资组合如何构成,风险如何管理,收益如何使用,费用如何提取。这份说明书即构成了基金管理人对投资者的承诺,轻易不得违反。
  
  我们来看基金管理人在公募说明书表达的理想:某某稳健成长、某某价值增长、某某成长价值、某某动态平衡、某某新蓝筹等等,无一不祥云缭绕,志存高远。三十一只开放式基金当中,带“长”字的,就有11只。五十四只封闭式基金中,有瞄准中小企业的,有定位创新公司的,有主攻小型公司的,也有大包大揽全市场的。每一家都试图跟别家有所区别。但实际的情况是,连基金经理自己都承认,80多只基金当中,风格特立、让投资者一看到名字就能想见其为人的,少而又少。
  
  基金风格趋同,面目扁平化,其实并不奇怪。全世界基金公司数以万计,但真正有自己风格、在江湖上扬名立万的,也就那么几家。中国的基金业,满打满算,也就十多年历史,如果从1998年第一只新基金推出算起,更只有5年历史。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很单薄,上市公司说来有1200多家,但真正像个公司的,也就两三百家。基金经理面临的选择余地很小。要求每一只基金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上种啥庄稼,啥都收成不错,未免过于苛刻。
  
  但即便如此,国内的基金行业抛弃自己理想的轻率程度和违反契约的普遍程度还是令人吃惊的。二季度基金投资组合一公布,投资者发现,53只基金重仓持有招商银行;45只基金重仓持有宝钢股份;44只基金重仓持有上海汽车。再仔细一看,说明书里投资方向号称为“中小企业”的,重仓持有招商银行。号称瞄准“信息产业”的,重仓持有上海汽车。号称专注于“朝阳产业”的,却跟宝钢股份好得如胶似漆。一些儿正经没有,居然也不觉得滑稽。
  
  理想就这么不值钱。契约书也是做个样子,逗你玩呢。愤怒声讨一番基金管理人吗?谁叫咱是新兴加转轨市场呢。一些儿变通没有,您叫基金经理喝西北风去?拿今年上半年来说,钢铁、汽车、港口、银行等大盘股呼啦呼啦往上招呼,您动不动心?要不动心,牢记承诺,死守着中小企业、信息产业那几亩自留地,您这一上半年可就颗粒无收了。颗粒无收,别的不说,基金评级榜上,您要不垫底,至少也是100米开外了。垫底两三个月,您这基金经理也就做到头了。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生存,还是要理想?两者不可得而兼之的时候,在过去的革命英雄主义年代,舍生取义是教科书里给的标准答案;现在是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情绪占上风的年代,难怪基金经理人普遍选择舍理想而求生存。